|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及环境损害赔偿金的界定 | 第16-22页 |
| 一、环境损害及其特征 | 第16-18页 |
| (一) 环境损害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二) 环境损害的特征 | 第17-18页 |
| 二、环境损害的救济方式及环境损害赔偿金的性质界定 | 第18-22页 |
| (一) 我国对环境损害救济方式的法律规定 | 第18-19页 |
| (二) 环境损害救济方式的学理争议 | 第19-20页 |
| (三) 环境损害赔偿金的性质界定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赔偿金的司法实践及其分析 | 第22-27页 |
| 一、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赔偿金的司法实践 | 第22-25页 |
| (一) 环境损害赔偿金由环保局保管 | 第22页 |
| (二) 环境损害赔偿金纳入环境公益专项资金并由相关机构监督 | 第22-24页 |
| (三) 环境损害赔偿金存放于政府财政 | 第24页 |
| (四) 环境损害赔偿金由林业部门保管 | 第24-25页 |
| (五) 环境损害赔偿金上缴国库 | 第25页 |
| 二、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赔偿金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 (一) 环境损害赔偿金的归属不明 | 第25页 |
| (二) 环境损害赔偿金的适用范围和赔偿标准不明确 | 第25-26页 |
| (三) 环境损害赔偿金的使用管理不统一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赔偿金的归属 | 第27-32页 |
| 一、我国关于环境损害赔偿金归属的学界观点和司法实践 | 第27-28页 |
| 二、明确环境损害赔偿金的归属 | 第28-32页 |
| (一) 环境损害赔偿金归属的前提 | 第28-30页 |
| (二) 环境损害赔偿金应归属于享有环境公益的社会公众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赔偿金的适用范围和赔偿标准 | 第32-37页 |
| 一、环境损害赔偿金适用范围的确定 | 第32-33页 |
| 二、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的确定 | 第33-37页 |
| (一) 环境损害赔偿标准的现有规定 | 第33-34页 |
| (二) 我国应明确环境损害赔偿标准 | 第34-35页 |
| (三) 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 第35-37页 |
| 第五章 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环境损害赔偿金的监督管理 | 第37-45页 |
| 一、我国环境损害赔偿金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 第37-39页 |
| (一) 理论界对环境损害赔偿金管理的观点 | 第37-38页 |
| (二) 环境损害赔偿金管理的实践探索 | 第38-39页 |
| 二、设立专门的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会 | 第39-42页 |
| (一) 环保行政机关管理环境损害赔偿金的弊端 | 第40页 |
| (二) NGO管理环境损害赔偿金的弊端 | 第40-41页 |
| (三) 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会管理环境损害赔偿金的优势 | 第41-42页 |
| 三、明确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会的监督管理制度 | 第42-45页 |
| (一) 明确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会的内部管理制度 | 第42-43页 |
| (二) 明确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会的公共资金使用信息公开制度 | 第43页 |
| (三) 加强环境损害赔偿基金会的外部监督 | 第43页 |
| (四)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