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或意义 | 第10-13页 |
二 本文内容的学术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第16-17页 |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成果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风格服饰 | 第19-62页 |
第一节 国内 1976—1989 年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第20-34页 |
一 “文革”中国风格时尚沿袭期(1976—1979 年) | 第20-26页 |
二 西风东渐的时装化进程(1979—1989 年) | 第26-34页 |
第二节 国内 1989 年后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第34-42页 |
一 1989—1992 年中国风格服饰的设计 | 第34-36页 |
二 1992 年以后的中国风格服饰的设计 | 第36-42页 |
第三节 西方服饰设计中国风格元素的广泛应用 | 第42-50页 |
一 西方服饰设计的中国风格文化观照 | 第43页 |
二 对中国风格服饰的钟爱 | 第43-44页 |
三 多元化要素的汲取 | 第44-46页 |
四 密集化形制的采用 | 第46-50页 |
第四节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第50-62页 |
一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时间的纵深维度 | 第50-52页 |
二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空间的广博维度 | 第52-62页 |
第二章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案例探析 | 第62-93页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中西方典型案例探究 | 第63-86页 |
一 当代中国语境中中国风格服饰典型案例探析 | 第63-71页 |
二 当代西方语境中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典型案例探析 | 第71-84页 |
三 交互或事件设计高峰 | 第84-86页 |
第二节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案例误区辨析 | 第86-93页 |
一 “拿来主义”的返魅 | 第87-89页 |
二 “中国风”本体历史局限的思考 | 第89-91页 |
三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市场实践案例辨析 | 第91-93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方法研究 | 第93-151页 |
第一节 从样本观看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第94-120页 |
一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样本 | 第94-103页 |
二 要素归纳 | 第103-120页 |
第二节 基于定量分析的中国风格服饰判定 | 第120-141页 |
一 中国风格服饰特征因素分析 | 第120-131页 |
二 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 第131-141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样本论证与应用 | 第141-151页 |
一 艺术类型学的理论基础 | 第141-142页 |
二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类型归纳 | 第142-151页 |
第四章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延展方向探讨 | 第151-169页 |
第一节 后现代状态下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否定性和建设性 | 第152-162页 |
一 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向度 | 第152-157页 |
二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 第157-162页 |
第二节 源于生态学的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艺术设计 | 第162-169页 |
一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 | 第163-165页 |
二 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设计文化整合的未来建设 | 第165-169页 |
第五章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中国意象”重构 | 第169-178页 |
第一节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中国风格之“中国意象” | 第169-173页 |
一 “中国风”溯源 | 第169-171页 |
二 后殖民主义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发展 | 第171-173页 |
第二节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想象性建构 | 第173-178页 |
一 中国文化内涵的植入 | 第174-175页 |
二 民族化与全球化 | 第175-178页 |
结论 | 第178-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
研习期间成果概况 | 第190-195页 |
附录 | 第195-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