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研究现状评述 | 第9页 |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9-11页 |
|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10页 |
|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0页 |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 ·对比研究法 | 第11页 |
| ·定量分析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 ·研究的重点 | 第12页 |
| ·研究的难点 | 第1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4页 |
| 第2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综述 | 第14-19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涵 | 第14-15页 |
| ·评价的概念 | 第14页 |
| ·体系的概念 | 第14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界定 | 第14-15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特征 | 第15-17页 |
| ·目的性 | 第15-16页 |
| ·动态性 | 第16页 |
| ·对比性 | 第16页 |
| ·互动性 | 第16-17页 |
|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问题分析 | 第17-19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狭隘 | 第17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单一 | 第17-18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 | 第18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主观性 | 第18-19页 |
| 第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9-35页 |
|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 ·政策导向性原则 | 第19页 |
| ·合目的性原则 | 第19-20页 |
| ·全面性原则 | 第20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 第20-28页 |
| ·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 | 第20-21页 |
| ·学校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 第21-22页 |
|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 | 第22-23页 |
| ·学校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 | 第23-26页 |
| ·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 第26-27页 |
| ·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 | 第27-28页 |
| ·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数学方法 | 第28-35页 |
| ·数理统计方法 | 第28-31页 |
| ·模糊协调决策法 | 第31页 |
| ·模糊关系方程法 | 第31-32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2-35页 |
|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评价模型 | 第35-43页 |
| ·指标隶属度函数模型建立 | 第35-37页 |
| ·重点指标筛选 | 第35-36页 |
| ·基于统计规律的重点指标函数模型构建 | 第36-37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第37-43页 |
| ·模糊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 ·确定评价因素权重集合 | 第38-41页 |
| ·单因素评价矩阵(向量)建立 | 第41-42页 |
| ·综合模糊评价模型确定 | 第42-43页 |
| 第5章 案例分析-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 | 第43-53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48页 |
| ·关键因素指标(一级指标)的权重 | 第44页 |
| ·影响关键因素指标的二级指标权重 | 第44-48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模型应用 | 第48-52页 |
| ·关键指标评价标准确定 | 第48-50页 |
| ·关键指标量化 | 第50页 |
| ·单因素评价矩阵应用 | 第50-51页 |
| ·综合评价矩阵应用 | 第51-52页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论分析 | 第52-5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3页 |
|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建议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