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论文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分析及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大学》概述 | 第14-21页 |
·《大学》的形成 | 第14-15页 |
·关于成书年代和作者考证的前期阐明 | 第14-15页 |
·成为经典的过程 | 第15页 |
·关于《大学》作者及著作时代 | 第15-20页 |
·《大学》作于曾子之说 | 第15-17页 |
·《大学》作于子思之说 | 第17页 |
·《大学》出于荀子之说 | 第17页 |
·《大学》出于孟子之说 | 第17-18页 |
·《大学》成于西汉儒说 | 第18-19页 |
·《大学》成与东汉之说 | 第19-20页 |
·《大学》成书年代小结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大学》德育思想的体系 | 第21-40页 |
·《大学》德育思想的目标 | 第21-26页 |
·初级目标—明明德 | 第21-23页 |
·中期目标—亲民 | 第23-24页 |
·长远目标—止于至善 | 第24-26页 |
·《大学》德育思想的内容 | 第26-34页 |
·致知 | 第26-27页 |
·诚意正心 | 第27-29页 |
·修身 | 第29-30页 |
·齐家、治国、平天下 | 第30-34页 |
·《大学》德育思想的方法 | 第34-39页 |
·格物 | 第34-35页 |
·慎独 | 第35-36页 |
·守诚 | 第36-37页 |
·笃行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大学》德育思想的启示 | 第40-49页 |
·《大学》德育目标的启示 | 第40-42页 |
·树立高尚的道德目标 | 第40页 |
·推己及人的公共意识 | 第40-41页 |
·止于至善的高尚境界 | 第41-42页 |
·《大学》德育内容的启示 | 第42-45页 |
·道德建设需遵守客观规律 | 第42页 |
·加强道德主体的自身修养 | 第42-43页 |
·道德建设内容要落实在生活各处 | 第43-45页 |
·个人道德理想需付诸实践 | 第45页 |
·《大学》德育方法的启示 | 第45-48页 |
·坚持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统一 | 第45-46页 |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 第46-47页 |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第47-48页 |
·《大学》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