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三维阳极电活性生物膜的培养过程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引言第11页
   ·EABs的形成第11-12页
   ·EABs载体研究进展第12-13页
     ·载体的种类第12-13页
     ·载体的选择第13页
   ·EABs的表征第13-14页
   ·EABs的电活性机理第14-16页
     ·阳极电活性生物膜电子传递机制第14-16页
     ·阴极电子传递机制第16页
   ·电活性微生物的种类第16-17页
   ·EABs的应用第17-22页
     ·电能输出第18页
     ·生物制氢第18-20页
     ·有机物电合成第20页
     ·纳米材料电合成第20-22页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第22-2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其主要内容第23-25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3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天然板栗苞活性炭三维阳极负载电活性生物膜的研究第25-34页
   ·引言第25-26页
   ·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试剂第26-27页
     ·仪器第27页
     ·CSC电极的制备第27-28页
     ·电化学系统的启动与运行第28页
     ·CSC材料的表征和电化学特性第28-29页
       ·CSC材料的表征方法第28页
       ·CSC电活性生物膜的电化学表征方法第28-29页
   ·结果与讨论第29-33页
     ·CSC电极的制备及其形貌的表征第29-30页
     ·CSC电极的化学特性第30-31页
     ·CSC电化学特性分析第31-33页
     ·板栗苞活性炭上微生物的表征第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天然丝瓜络活性炭三维阳极负载电活性生物膜的研究第34-41页
   ·引言第34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试剂第34-35页
     ·仪器第35页
     ·LSC电极的制备第35页
     ·电化学系统的启动与运行第35页
     ·LSC材料的表征和电化学表征方法第35-36页
       ·LSC材料的表征方法第35页
       ·LSC电活性生物膜的电化学表征方法第35-36页
   ·结果与讨论第36-40页
     ·LSC电极的制备及微观表征第36-37页
     ·LSC的理化特性第37-38页
       ·LSC的物理特性第37页
       ·LSC的化学特性第37-38页
     ·LSC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38-39页
     ·LSC电极上电活性生物膜的表征第39-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聚苯胺修饰天然丝瓜络的三维阳极研究第41-53页
   ·引言第41页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试剂第41页
     ·仪器第41页
     ·NCP/LSC电极的制备第41-42页
     ·电化学系统的启动与运行第42页
     ·LSC材料的表征和电化学表征方法第42页
       ·LSC材料的表征方法第42页
       ·LSC电活性生物膜的电化学方法第42页
   ·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NCP/LSC电极的制备及形貌观察第42-43页
     ·NCP/LSC电极的化学特性第43-45页
     ·NCP/LSC生物阳极的产电性能第45-46页
     ·NCP/LSC生物阳极的电化学性能第46-50页
     ·NCP/LSC生物阳极的电子转移动力学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电活性生物膜介导Cu~(2+)生物还原的试验研究第53-61页
   ·引言第53-54页
   ·材料与方法第54-55页
     ·电活性生物膜的驯化第54页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第54页
     ·电活性生物膜还原铜的试验第54-55页
     ·还原铜的扫描电镜和光电子能谱表征第55页
     ·Cu~(2+)对电活性生物的毒性测试第55页
   ·结果与讨论第55-60页
     ·生物膜的电化学活性表征第55-56页
     ·电活性生物膜还原Cu~(2+)的表征第56-58页
     ·Cu~(2+)对电活性生物膜活性的影响第58-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结论第61-62页
   ·创新点第62页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4页
致谢第74-75页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乡县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处理模式研究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