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导论 | 第10-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海外学者关于陈独秀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国内学者关于陈独秀的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视野的拓展 | 第16页 |
·研究内容的深化 | 第16-17页 |
2 陈独秀抗战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17-25页 |
·时代背景 | 第17-18页 |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 | 第17页 |
·全国抗战浪潮高涨 | 第17-18页 |
·陈独秀与中共的关系 | 第18-19页 |
·脱离中国共产党 | 第18页 |
·赞同国共合作抗日 | 第18-19页 |
·陈独秀与国民党的关系 | 第19-22页 |
·对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批评 | 第19-21页 |
·战争初期对国民党政府估计过高,期望过大 | 第21-22页 |
·陈独秀人生经历 | 第22-25页 |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轨迹 | 第22-23页 |
·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变化 | 第23-25页 |
3 陈独秀抗战思想的主要内容(1937-1939) | 第25-31页 |
·关于抗战的性质及意义 | 第25-26页 |
·被压迫民族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战争 | 第25页 |
·中国人或为自由或为奴隶之关键 | 第25-26页 |
·关于抗战的策略 | 第26-29页 |
·执政的国民党要担当重任 | 第26页 |
·积极发动民众 | 第26-28页 |
·寄希望于“远东会议”是靠不住的 | 第28-29页 |
·关于抗战的前途 | 第29-31页 |
·两个前途:对日投降与抗战到底 | 第29-30页 |
·只要国民政府坚持抗战到底,中国必胜 | 第30-31页 |
4 武汉会战后陈独秀抗战思想的嬗变(1939-1942) | 第31-36页 |
·抗战后期陈独秀思想由积极渐趋消极 | 第31-33页 |
·中国抗战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妥协或投降 | 第31-32页 |
·轻视游击队和游击战 | 第32页 |
·抗战结束后中国必然要走资本主义道路 | 第32-33页 |
·陈独秀后期抗战思想嬗变之原因 | 第33-36页 |
·对中国国情缺乏全面地认识 | 第33页 |
·对抗战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 第33-34页 |
·对国民政府期望过大 | 第34页 |
·低估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及敌后战场的作用 | 第34-36页 |
5 陈独秀抗战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启示 | 第36-41页 |
·瑕不掩瑜:正确与错误交织的抗战主张 | 第36-38页 |
·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正确主张,唤醒了民众的抗战激情 | 第36-37页 |
·不适当地攻击和反对了中共的正确的抗战主张 | 第37-38页 |
·启示 | 第38-41页 |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评价陈独秀抗战思想 | 第38-39页 |
·总结经验,推动陈独秀研究走向深入 | 第39-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