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引言 | 第9页 |
·核酸的发展史 | 第9-11页 |
·核酸的基本结构 | 第11-17页 |
·DNA 的一级结构 | 第11-12页 |
·DNA 的二级结构 | 第12-15页 |
·DNA 的三级结构 | 第15页 |
·RNA 的结构 | 第15-17页 |
·核酸的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紫外吸收法 | 第17页 |
·定磷、定糖法 | 第17页 |
·分光光度法 | 第17页 |
·荧光光度法 | 第17-18页 |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8页 |
·电化学发光法 | 第18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8页 |
·共振光散射法 | 第18-19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及其发展 | 第19-22页 |
·共振光散射的定义 | 第19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 | 第19-20页 |
·共振光散射的基本原理 | 第20-22页 |
·共振光散射的定量基础 | 第22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有机染料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页 |
·金属离子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表面活性剂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药物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在核酸分析中的应用 | 第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5-26页 |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吖啶橙与酵母核糖核酸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及其应用 | 第27-35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28-30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0-34页 |
·反应酸度的选择 | 第30-31页 |
·吖啶橙浓度及用量对体系 RLS 强度的影响 | 第31-32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32页 |
·静置时间的影响 | 第32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相关系数 | 第34页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4-氨基安替比林与酵母核糖核酸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及其应用 | 第35-43页 |
·引言 | 第35-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6-38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8-42页 |
·反应酸度的选择 | 第38-39页 |
·4-氨基安替比林浓度及用量对体系 RLS 强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40页 |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0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41-42页 |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相关系数 | 第42页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溴酚蓝-CTMAB 配合物与核酸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及其应用 | 第43-53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5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体系的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5-46页 |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6-52页 |
·反应酸度的选择 | 第46-47页 |
·溴酚蓝浓度及用量对体系 RLS 强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用量对体系 RLS 强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 第49-50页 |
·静置时间的影响 | 第50页 |
·离子强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共存物质的影响 | 第51页 |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相关系数 | 第51页 |
·合成样品的测定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