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华庆油田白181-白468井区三叠系油藏精细描述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9页
第二章 地质概况第9-16页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第9-10页
   ·沉积背景第10-12页
   ·构造特征第12-15页
   ·勘探开发简况第15-16页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6-20页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第16-18页
     ·地层划分原则第16页
     ·基准面旋回划分对比分析第16页
     ·沉积旋回对比分析第16页
     ·标志层第16-18页
     ·多井对比分析第18页
   ·地层对比划分结果第18-20页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第20-31页
   ·沉积微相划分第20-21页
     ·长 6 沉积微相特征第20页
     ·长 7 沉积微相特征第20页
     ·长 8 沉积微相特征第20-21页
   ·该区单井相分析第21页
     ·白 181 井单井相分析第21页
     ·里 71 井单井相分析第21页
   ·沉积微相剖面展布特征第21-26页
   ·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研究第26-31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与非均质性评价第31-42页
   ·岩性及储集空间特征第31-32页
     ·岩性特征第31页
     ·储集空间类型第31-32页
   ·储层物性第32页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第32-42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33-34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34-35页
     ·平面非均质性第35-42页
第六章 测井解释及储层评价第42-48页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第42-44页
     ·岩性特征第42页
     ·储层孔隙类型第42页
     ·物性特征第42页
     ·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关系第42-43页
     ·油、水层判别标准的建立第43-44页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泥质含量解释模型第44页
     ·孔隙度解释模型第44页
     ·渗透率研究第44-45页
     ·饱和度研究第45页
   ·储量计算第45-48页
     ·参数选择第45-46页
     ·储量参数的确定第46页
     ·计算结果第46-48页
第七章 储层流动单元分类评价第48-53页
   ·流动单元分类及分布特征第48-49页
   ·流动单元的分布特征第49-51页
     ·小层分布特征第49-50页
     ·剖面分布特征第50-51页
     ·平面分布特征第51页
   ·流动单元与初期产能关系第51-53页
第八章 油藏类型及特征第53-55页
   ·流体性质第53页
     ·原油性质第53页
     ·地层水性质第53页
     ·原油伴生气性质第53页
   ·储层渗流特征第53-54页
     ·岩石表面润湿性第53页
     ·相渗及水驱油特征第53-54页
     ·储层敏感性分析第54页
   ·油藏类型第54-55页
     ·压力与温度系统第54页
     ·圈闭特征及油藏类型第54-55页
第九章 油藏工程研究第55-69页
   ·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第55-63页
     ·油藏开发简况第55页
     ·产能变化规律第55-57页
     ·油井含水变化规律第57-59页
     ·油藏压力变化特征第59-60页
     ·水驱效果评价第60-62页
     ·井网适应性分析第62页
     ·开发中存在主要问题第62-63页
   ·油藏工程论证第63-69页
     ·开发层系划分第63页
     ·开发方式第63-64页
     ·井网系统设计第64-65页
     ·压力系统设计第65-66页
     ·注水量设计第66页
     ·合理采油速度确定第66-67页
     ·单井产能论证第67-68页
     ·采收率预测第68-69页
第十章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第69-72页
   ·油藏三维地质建模第69-71页
     ·确定模型网格大小的地质原则第69-70页
     ·储层建模第70-71页
   ·模型粗化第71-72页
第十一章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与拟合第72-78页
   ·油藏数值模拟概述第72-73页
     ·油藏模拟器的选择第72页
     ·数值模拟的工作流程第72页
     ·历史拟合及其调参原则第72-73页
   ·油藏模拟模型的建立第73-75页
     ·地质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划分第73-75页
     ·参数的选取第75页
     ·动态数据整理第75页
   ·历史拟合第75-77页
     ·区块整体拟合第75-77页
     ·单井拟合情况第77页
     ·未来生产动态预测第77页
   ·剩余油分布特征第77-78页
第十二章 稳产技术政策研究第78-82页
   ·温和注水,抑制含水上升速度第78页
   ·精细注采对应关系,提高油井见效速度第78-79页
   ·加强剖面治理,提高水驱动用程度第79页
   ·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控制程度第79-82页
结论及认识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6-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震检波器测试仪的研制
下一篇:姚店北区姚28井区油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