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香茶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8-25页 |
·二萜类成分 | 第18-21页 |
·黄酮类成分 | 第21-22页 |
·三萜类成分 | 第22-24页 |
·其他类成分 | 第24-25页 |
·香茶菜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5页 |
·抗炎作用 | 第25页 |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第25-26页 |
·抗病毒作用 | 第26页 |
·对心血管作用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狭基线纹香茶菜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7-95页 |
·前言 | 第27-32页 |
·抗炎活性评价采用的方法及原理 | 第32-34页 |
·狭基线纹香茶菜抗炎活性部位的筛选及认定 | 第34-35页 |
·狭基线纹香茶菜抗炎活性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35-90页 |
·狭基线纹香茶菜抗炎活性部位中化学成分的分离流程 | 第35-38页 |
·狭基线纹香茶菜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8-90页 |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8-78页 |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78-90页 |
·狭基线纹香茶菜活性部位中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90-95页 |
·测试结果 | 第90-93页 |
·测试结果讨论 | 第93-95页 |
第四章 巴戟天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95-109页 |
·巴戟天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95-106页 |
·蒽醌类成分 | 第95-98页 |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成分 | 第98-100页 |
·黄酮类成分 | 第100-101页 |
·糖类成分 | 第101-102页 |
·木脂素类成分 | 第102-103页 |
·其他类成分 | 第103-106页 |
·巴戟天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106-109页 |
·抗抑郁作用 | 第106-107页 |
·免疫促进作用 | 第107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107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107页 |
·抗疲劳作用 | 第107页 |
·抗骨质疏松作用 | 第107页 |
·对生殖系统作用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巴戟天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09-141页 |
·前言 | 第109-114页 |
·巴戟天化学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 第114-138页 |
·巴戟天化学成分的分离流程 | 第114-115页 |
·巴戟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115-138页 |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115-120页 |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120-138页 |
·巴戟天H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138-141页 |
·巴戟天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138-140页 |
·指纹图谱中主要色谱峰的指认 | 第140-141页 |
第六章 实验部分 | 第141-160页 |
·植物材料 | 第141页 |
·化学实验用仪器与材料 | 第141-142页 |
·化学实验用仪器 | 第141页 |
·化学实验用材料 | 第141-142页 |
·生物实验用材料 | 第142页 |
·细胞来源 | 第142页 |
·实验用材料 | 第142页 |
·体外活性测试方法 | 第142-145页 |
·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抑制活性 | 第142-143页 |
·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的抑制活性 | 第143页 |
·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6的抑制活性 | 第143-144页 |
·对环氧酶-2的抑制活性 | 第144页 |
·对15-脂加氧酶的抑制活性 | 第144-145页 |
·化学结构中糖基的衍生化及其气相色谱分析 | 第145-147页 |
·方法的原理 | 第145页 |
·标准糖的衍生化及其气相色谱分析 | 第145-146页 |
·化合物的酸水解、糖基衍生化及其气相色谱分析 | 第146-147页 |
·结构鉴定数据 | 第147-160页 |
·从狭基线纹香茶菜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 第147-153页 |
·从巴戟天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 第153-160页 |
第七章 小结与讨论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附录 | 第176-224页 |
1.个人简历 | 第176页 |
2.学术成果 | 第176-177页 |
3.附图 | 第177-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