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橘红抗氧化保健(功能)食品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1页 |
第一节 化橘红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1 文献研究 | 第19-20页 |
2 鉴定研究 | 第20页 |
3 化学成分 | 第20-23页 |
4 药理作用 | 第23页 |
5 化橘红制剂及其质量评价研究 | 第23-26页 |
第二节 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 薄层色谱法(TLC) | 第26页 |
2 气相色谱法(GC) | 第26-27页 |
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27页 |
4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 第27页 |
5 高速逆流色谱(HSCCC) | 第27页 |
6 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 | 第27页 |
7 红外光谱法(IR) | 第27页 |
8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抗氧化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1 中药抗氧化作用的可能机理 | 第29-30页 |
2 中药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方法 | 第30-32页 |
第四节 抗氧化保健食品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第五节 泡腾片研究进展 | 第34-39页 |
1 泡腾片特点 | 第34页 |
2 泡腾片崩解原理 | 第34-35页 |
3 处方设计 | 第35-37页 |
4 制备工艺及制备过程应注意的事项 | 第37-39页 |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1 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2 拟定的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第二章 配方设计研究 | 第41-55页 |
第一节 配方依据 | 第41-43页 |
第二节 PSC法优化配方配比 | 第43-47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3页 |
2 方法 | 第43-45页 |
3 结果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三节 Caco-2细胞模型的柚皮素转运研究 | 第47-55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7-48页 |
2 方法 | 第48-5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1-54页 |
4 讨论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原料药质量标准研究 | 第55-76页 |
第一节 化橘红中柚皮苷、柚皮素等有效成分测定 | 第55-69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5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5-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第二节 毛橘红指纹图谱库的建立 | 第69-76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69页 |
2 方法 | 第69-70页 |
3 结果 | 第70-73页 |
4 讨论 | 第73-76页 |
第四章 泡腾片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 第76-108页 |
第一节 响应面法优化毛橘红总黄酮提取工艺 | 第76-83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7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76-82页 |
3 讨论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化橘红提取物中总黄酮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 第83-90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8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83-88页 |
3 讨论 | 第88-90页 |
第三节 柚苷酶脱苦工艺考察 | 第90-9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9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0-97页 |
3 讨论 | 第97-98页 |
第四节 泡腾片制备工艺研究 | 第98-108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9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8-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产品质量标准研究 | 第108-122页 |
第一节 化橘红维C泡腾片质量标准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泡腾片标准起草说明 | 第110-122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10页 |
2 方法 | 第110-114页 |
3 结果 | 第114-121页 |
4 讨论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产品功能学评价 | 第122-131页 |
第一节 体外抗氧化评价 | 第122-124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122页 |
2 方法 | 第122-123页 |
3 结果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化橘红维C泡腾片对小鼠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第124-131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124页 |
2 方法 | 第124-128页 |
3 结果 | 第128-130页 |
4 讨论 | 第130-131页 |
结语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附录 | 第140-15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