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产玉米群体结构及光合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玉米超高产研究 | 第12-13页 |
·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 | 第13-15页 |
·株型的研究 | 第13-14页 |
·叶面积指数的研究 | 第14-15页 |
·玉米群体光合性能研究 | 第15-17页 |
·光合速率的研究 | 第15-16页 |
·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研究 | 第16-17页 |
·叶绿素含量的研究 | 第17页 |
·玉米种植密度研究 | 第17-20页 |
·密度对光合性能的影响 | 第18页 |
·密度对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 第18-19页 |
·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试验地点及试验材料 | 第20页 |
·试验地点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20页 |
·供试玉米品种 | 第20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田间管理 | 第20-21页 |
·调查项目及方法 | 第21-22页 |
·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1页 |
·群体冠层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光合特性指标的测定 | 第21页 |
·干物质重的测定 | 第21页 |
·茎杆强度的测定 | 第21页 |
·测产及考种 | 第21-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58页 |
·玉米群体的冠层特性 | 第23-31页 |
·叶面积指数的动态变化 | 第23-26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叶面积指数的比较 | 第23-24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叶面积指数的比较 | 第24-26页 |
·株高的动态变化 | 第26-28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株高的比较 | 第26-27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株高的比较 | 第27-28页 |
·茎叶夹角的变化 | 第28-31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茎叶夹角的比较 | 第28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茎叶夹角的比较 | 第28-31页 |
·玉米群体的光合特性 | 第31-43页 |
·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1-34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31-32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32-34页 |
·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34-37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光合速率的比较 | 第34-35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光合速率的比较 | 第35-37页 |
·蒸腾速率的动态变化 | 第37-40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蒸腾速率的比较 | 第37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蒸腾速率的比较 | 第37-40页 |
·气孔导度的动态变化 | 第40-43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气孔导度的比较 | 第40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气孔导度的比较 | 第40-43页 |
·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第43-48页 |
·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 | 第43-45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单株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 第43-44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单株干物质积累的比较 | 第44-45页 |
·群体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 第45-48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比较 | 第45-46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比较 | 第46-48页 |
·茎杆强度的变化 | 第48-51页 |
·同一玉米品种不同密度间茎杆强度的比较 | 第48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茎杆强度的比较 | 第48-51页 |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51-58页 |
·同一品种不同密度条件下产量的变化 | 第51页 |
·相同密度不同品种间产量的变化 | 第51-55页 |
·群体产量与光合指标和冠层指标的关系 | 第55-58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8-60页 |
·玉米群体的冠层特性 | 第58页 |
·玉米植株的光合特性 | 第58页 |
·不同品种玉米产量的分析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