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科学技术管理论文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国际转移机制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导论第9-17页
   ·选题背景第9页
   ·概念界定第9-10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研究目的第10页
     ·研究意义第10页
   ·文献综述第10-14页
     ·国际技术转移动力研究第10-11页
     ·国际技术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第11页
     ·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研究第11-14页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4-17页
第2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国际技术转让现状分析第17-36页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现状第17-20页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途径第20-22页
   ·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利益相关国分析第22-27页
   ·中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差距现状第27-31页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瓶颈第31-32页
     ·限制技术转移的客观条件第31页
     ·限制技术转移的主观条件第31-32页
   ·可再生能源技术转让流程现状分析第32-33页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效应分析第33-34页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第33页
     ·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第33-34页
   ·本章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国际技术转移动力机制第36-43页
   ·可再生能源国际技术转移动力的理论依据第36-37页
     ·技术差距论第36页
     ·斋藤优的NR理论第36-37页
     ·产业后发优势理论第37页
   ·可再生能源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动力因素分析第37-40页
     ·技术供给方的国际义务压力第38页
     ·技术供给方的利益推动力第38页
     ·技术需求的社会拉动力第38-39页
     ·技术需求的市场引力第39-40页
   ·可再生能源国际技术转移动力机制第40-42页
     ·市场作用机制第40页
     ·政策激励机制第40-41页
     ·国际强制性制度动力机制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基于国际技术转移影响因素的“四因素”模型第43-54页
   ·可再生能源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第43-44页
   ·技术转移参与主体第44-49页
     ·技术转移参与方及其互动关系第44-45页
     ·博弈模型的建立第45-46页
     ·企业层面博弈分析第46-47页
     ·国家层面博弈分析第47-48页
     ·博弈结论与启示第48-49页
   ·技术转移环境第49-50页
   ·技术转移路径选择第50-51页
   ·技术差距第51-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我国可再生能源国际技术转移的支持体系构建第54-65页
   ·基于参与主体的约束机制设计第54-57页
     ·约束机制的经济学解析第55-56页
     ·制度框架约束设计第56页
     ·技术转让方约束设计第56-57页
     ·监督和评估体系建设第57页
   ·基于参与主体的激励机制设计第57-59页
     ·利益补偿机制设计第58页
     ·引进动力机制设计第58-59页
   ·环境支撑建设第59-64页
     ·组织协调机构建设构想第59-60页
     ·政策环境建设第60-61页
     ·技术转移信息平台建设第61-62页
     ·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的资金支持第62-63页
     ·可再生能源技术能力建设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案例分析——以金风科技风能技术引进为例第65-82页
   ·案例背景第65-73页
   ·案例介绍第73-74页
   ·基于“四因素”模型案例分析第74-80页
     ·技术主体分析第75-76页
     ·技术转移路径分析第76-77页
     ·技术差距分析第77-78页
     ·技术转移环境分析第78-80页
   ·案例启示第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结论第82-83页
   ·论文可能创新点第83页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湖南湘电集团置业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衡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