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24页 |
1.1 高清晰度电视的发展历史 | 第6-9页 |
1.1.1 模拟高清晰度电视 | 第6-7页 |
1.1.2 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 第7-8页 |
1.1.3 中国HDTV的研究发展情况 | 第8-9页 |
1.2 HDTV地面传输系统的两大方案 | 第9-11页 |
1.2.1 VSB地面传输系统 | 第9页 |
1.2.2 OFDM地面传输系统 | 第9-10页 |
1.2.3 OFDM与VSB性能比较 | 第10-11页 |
1.3 ATSC-VSB的地面传输系统简介 | 第11-16页 |
1.3.1 为什么采用VSB | 第11页 |
1.3.2 系统信息 | 第11-13页 |
1.3.3 发射机功能模块介绍 | 第13-14页 |
1.3.4 接收机功能模块介绍 | 第14-16页 |
1.4 专用集成电路(ASIC)设计 | 第16-22页 |
1.4.1 电子系统设计技术的发展过程 | 第16-17页 |
1.4.2 ASIC及其分类 | 第17页 |
1.4.3 ASIC设计主要流程 | 第17-19页 |
1.4.4 SOC设计技术 | 第19-21页 |
1.4.5 系统设计工具 | 第21-22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数据格式转换 | 第24-29页 |
2.1 帧格式转换 | 第24-25页 |
2.2 信源帧格式信号与波形 | 第25-26页 |
2.2.1 串并转换 | 第25页 |
2.2.2 并串转换 | 第25-26页 |
2.2.3 时钟信号 | 第26页 |
2.3 帧格式转换模块关键部分的ASIC实现 | 第26-29页 |
2.3.1 帧格式转换模块结构框图 | 第26-27页 |
2.3.2 数据缓冲区 | 第27页 |
2.3.3 时钟产生电路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扰码与解扰 | 第29-33页 |
3.1 伪随机序列 | 第29-31页 |
3.2 扰码与解扰的ASIC实现方案 | 第31-33页 |
第四章 Reed-Solomon编码与译码 | 第33-82页 |
4.1 RS码的定义和有关性质 | 第33-34页 |
4.2 RS编码原理和算法 | 第34-35页 |
4.3 RS译码原理和算法 | 第35-47页 |
4.3.1 计算伴随式S(x) | 第35-37页 |
4.3.2 错误位置多项式和错误估值多项式的求取 | 第37-44页 |
4.3.3 由错误位置多项式求错误位置 | 第44-45页 |
4.3.4 求错误值 | 第45-47页 |
4.3.5 RS译码器的实现算法 | 第47页 |
4.4 RS译码的出错指示及其漏警概率的计算 | 第47-53页 |
4.5 ATSC中RS码方案 | 第53-54页 |
4.6 RS编码电路的ASIC实现 | 第54-55页 |
4.7 RS译码电路的ASlC实现 | 第55-67页 |
4.7.1 VLSI设计考虑 | 第55-56页 |
4.7.2 RS译码总体结构—软硬结合方案 | 第56-58页 |
4.7.3 控制模块SgnCtrl | 第58页 |
4.7.4 伴随多项式的求取SyndymComp | 第58-59页 |
4.7.5 ASIP实现Euclid算法 | 第59-64页 |
4.7.6 Chien搜索及求错误值ChienErrVal | 第64-66页 |
4.7.7 纠错和数据延迟DatRAM1与DatRAM2 | 第66页 |
4.7.8 其它两种译码方案 | 第66-67页 |
4.8 RS码编译码器基本单元电路 | 第67-75页 |
4.8.1 伽罗华域的加法电路 | 第67-68页 |
4.8.2 伽罗华域的乘法电路 | 第68-74页 |
4.8.3 求逆电路 | 第74-75页 |
4.9 RS码译码器的ASIC设计复杂性分析 | 第75-79页 |
4.10 仿真与测试 | 第79-82页 |
4.10.1 仿真 | 第79页 |
4.10.2 测试方法 | 第79-80页 |
4.10.3 ATSC-8VSB接收芯片中RS译码器的实现结果 | 第80-82页 |
第五章 交织与去交织 | 第82-86页 |
5.1 HDTV的突发错误分析 | 第82页 |
5.2 交织方法和性能 | 第82-84页 |
5.3 ATSC的交织器和去交织器 | 第84-86页 |
5.3.1 ATSC的交织器和去交织器 | 第84-85页 |
5.3.2 交织和去交织的ASIC硬件实现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