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 多糖的研究历史 | 第13-14页 |
2. 药理活性 | 第14页 |
3. 多糖的提取 | 第14-15页 |
4. 多糖的纯化 | 第15页 |
5. 多糖的分离 | 第15-16页 |
·沉淀法 | 第15-16页 |
·柱层析法 | 第16页 |
·膜分离法 | 第16页 |
6. 多糖的纯度鉴定 | 第16-17页 |
7. 多糖结构分析 | 第17-20页 |
·仪器分析 | 第17-19页 |
·化学分析法 | 第19页 |
·仪器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8. 展望 | 第20页 |
9.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茶枝柑皮提取物多糖的分步醇沉 | 第22-2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材料 | 第22页 |
·仪器 | 第22-23页 |
2 方法 | 第23-24页 |
·茶枝柑皮提取物多糖的提取流程 | 第23页 |
·茶枝柑皮提取物多糖分步醇沉 | 第23页 |
·分步醇沉粗多糖中多糖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26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 | 第24-25页 |
·DNS 测定还原糖含量 | 第25页 |
·分步醇沉结果 | 第25-2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茶枝柑皮提取物多糖的纯化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7-28页 |
·材料 | 第27页 |
·仪器 | 第27-28页 |
2 方法 | 第28-31页 |
·树脂脱色 | 第28-30页 |
·脱蛋白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6页 |
·树脂筛选的结果 | 第31-32页 |
·脱色时间考察结果 | 第32-33页 |
·脱色温度考察结果 | 第33页 |
·树脂用量考察结果 | 第33-34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试验验证 | 第35页 |
·Sevag 法脱蛋白结果 | 第35-3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茶枝柑皮提取物多糖柱层析分离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7页 |
·仪器 | 第37-38页 |
2 方法 | 第38-40页 |
·DEAE-Sepharose Fast Flow 柱层析 | 第38-39页 |
·Sephadex G-100 柱层析 | 第39页 |
·高效凝胶过滤色谱(HPGFC)表征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DEAE-Sepharose Fast Flow 柱层析分离结果 | 第40-41页 |
·Sephadex G-100 柱层析分离结果 | 第41-43页 |
·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测定结果 | 第43-4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茶枝柑皮提取物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7-58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7页 |
·仪器 | 第47-48页 |
2 方法 | 第48-50页 |
·细胞培养 | 第48页 |
·H_2O_2诱导细胞损伤的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多糖最佳保护浓度的筛选 | 第48-49页 |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49-5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H_2O_2诱导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茶枝柑皮提取物粗多糖最佳保护浓度的筛选 | 第51-55页 |
·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茶枝柑皮提取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 | 第58-64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8页 |
·材料 | 第58页 |
·仪器 | 第58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8-63页 |
·色谱条件 | 第58-59页 |
·溶液的制备 | 第59页 |
·系统适应性试验 | 第59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59-60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60-61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61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61-62页 |
·含量测定 | 第62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62-63页 |
3 讨论 | 第63-6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