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对我国环境伦理建设的启示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的目的 | 第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13-17页 |
一、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 | 第13-14页 |
(一) 日本公害现象频发 | 第13页 |
(二)国民的反公害运动 | 第13-14页 |
二、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嬗变 | 第14-17页 |
(一)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萌生 | 第14-15页 |
(二)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创立 | 第15页 |
(三)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 | 第15-16页 |
(四)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成熟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7-28页 |
一、对自然权利论与价值论的探索 | 第17-19页 |
(一)对自然权利论的批判 | 第17-18页 |
(二)对自然界本身具有内在价值的否定 | 第18页 |
(三)提出了自然享有权与自然权利的区分 | 第18-19页 |
二、对自然观的探索 | 第19-22页 |
(一)有机论自然观的探究 | 第19-20页 |
(二)共生自然观的提出 | 第20-21页 |
(三)人与自然“三种面孔”的自然观 | 第21-22页 |
三、从人类中心主义向非人类中心主义转变的探索 | 第22-26页 |
(一)提出生命圈伦理学 | 第22-23页 |
(二)探讨生命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可能性 | 第23-24页 |
(三)提出地球环境伦理学 | 第24-26页 |
四、教育对环境伦理观的培养 | 第26-28页 |
(一)重视教育对环境伦理观培养的作用 | 第26-27页 |
(二)重视女性对环境伦理观培养的作用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评析 | 第28-34页 |
一、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优势 | 第28-30页 |
(一)提出了环境伦理思想的新范畴 | 第28页 |
(二)注重生态女权主义思想 | 第28-29页 |
(三)重视环境伦理教育的实践 | 第29-30页 |
二、日本环境伦理思想的局限 | 第30-34页 |
(一)环境伦理思想的各种主张缺乏融合性 | 第30-31页 |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案 | 第31-32页 |
(三)缺乏对本土文化的追溯与批判 | 第32-34页 |
第五章 日本环境伦理思想对我国环境伦理建设的启示 | 第34-42页 |
一、加强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本土化 | 第34-36页 |
(一)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 第34-35页 |
(二)加强国外环境伦理思想的借鉴与融合 | 第35-36页 |
二、重视环境伦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 第36-39页 |
(一)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环境伦理教育体系 | 第36-37页 |
(二)注重开发教育资源并完善环境伦理教育实践 | 第37-38页 |
(三)加强各职能部门协作并推进环境伦理教育发展 | 第38-39页 |
三、夯实基础理论构建并强化应用 | 第39-42页 |
(一)环境伦理基础理论的构建 | 第39-40页 |
(二)环境伦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