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变形镁合金简介 | 第11-16页 |
·变形镁合金的特点 | 第11页 |
·目前国内研究变形镁合金的现状 | 第11-13页 |
·轧制变形镁合金板材需解决的问题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课题采取的技术路线及方案 | 第15-16页 |
·有限元软件介绍 | 第16-17页 |
·Deform-3D 有限元软件 | 第16页 |
·元胞自动机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轧制数学模型的简介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AZ31B 镁合金热力学模型及动态再结晶模型的建立 | 第19-45页 |
·引言 | 第19页 |
·研究路线及方法 | 第19-23页 |
·Gleeble 热压缩模拟实验 | 第19-21页 |
·Gleeble 热压缩实验数据分析 | 第21-23页 |
·AZ31B 镁合金热变形本构方程的建立 | 第23-30页 |
·峰值应变模型和变形因子 Z(Zener—Hollomon)参数 | 第30-31页 |
·动态再结晶运动学模型的确定 | 第31-36页 |
·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模型 | 第36-38页 |
·AZ31B 镁合金热变形流动应力方程 | 第38-40页 |
·AZ31B 镁合金热变形本构方程的验证 | 第40-42页 |
·同一应变速率及不同温度下实验值和计算值的对比 | 第40页 |
·同一温度及不同应变速率下实验值和计算值的对比 | 第40-42页 |
·动态再结晶尺寸模型的验证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变形镁合金板材轧制过程温度模型的建立 | 第45-59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热轧镁板各影响因素导致的温降 | 第46-51页 |
·计算镁合金板材的开轧温度 | 第46-47页 |
·辐射换热导致的温降 | 第47-48页 |
·对流换热导致的温降 | 第48页 |
·轧件与轧辊之间的接触传热导致的温降 | 第48-50页 |
·镁板与轧辊摩擦生热产生的温升 | 第50-51页 |
·镁板自身的塑性变形生热 | 第51页 |
·考虑边裂能量耗散的镁板轧制温度数学模型 | 第51-57页 |
·轧制区中镁板与轧辊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弧长的计算 | 第51-55页 |
·条元法建立轧制镁板表面温度梯度模型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AZ31B 镁合金板材轧制过程数值模拟 | 第59-77页 |
·引言 | 第59页 |
·AZ31B 镁板轧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模型尺寸及工艺条件 | 第59页 |
·建模及材料的定义 | 第59页 |
·网格的划分 | 第59页 |
·加载 | 第59-60页 |
·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60-72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0-71页 |
·模拟结果的边裂棘轮效应 | 第71-72页 |
·Deform-3D 的 Microstructure 模块数值模拟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AZ31B 镁合金板材轧制实验研究 | 第77-91页 |
·引言 | 第77页 |
·铸轧态 AZ31B 镁合金板坯热轧实验 | 第77-85页 |
·热轧前试样的组织形貌特征 | 第77-80页 |
·轧制实验 | 第80-81页 |
·显微组织观察分析 | 第81-84页 |
·SEM-EDX 电子探针对析出相的元素扫描 | 第84-85页 |
·室温拉伸实验 | 第85-87页 |
·实验原理 | 第85-86页 |
·轧后镁板的力学性能 | 第86-87页 |
·边裂损伤值的分析及验证 | 第87-88页 |
·轧制温度的分析及验证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AZ31B 镁合金板材轧制边裂损伤应力分析 | 第91-97页 |
·引言 | 第91页 |
·热轧镁板裂纹区域应力分析 | 第91-95页 |
·计算轧制区的裂纹扩展应力 | 第92-94页 |
·镁板边裂立方单元的点阵裂变 | 第94-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7-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