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宗教思想述论稿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8页 |
| 第一章 董仲舒宗教思想的渊源 | 第18-33页 |
| ·五帝三代宗教思想概述 | 第18-28页 |
| ·五帝时期宗教思想概述 | 第19-22页 |
| ·夏商宗教思想 | 第22-24页 |
| ·周的宗教思想 | 第24-28页 |
| ·西汉前期的民生风俗 | 第28-31页 |
| ·董仲舒对的民生忧患 | 第28-29页 |
| ·西汉前期风俗 | 第29-31页 |
| ·贾谊、董仲舒改制更化的尝试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思想 | 第33-56页 |
| ·春秋战国诸子天的观念 | 第33-38页 |
| ·信仰对象—天的宗教思想内涵 | 第38-47页 |
| ·天是万物之本 | 第38-39页 |
| ·天生万物以养人 | 第39-40页 |
| ·天是仁义的生化者 | 第40-42页 |
| ·天子受命于天、奉天承运 | 第42-47页 |
| ·从灾异说来看天的宗教意义 | 第47-50页 |
| ·奉天法古 | 第50-56页 |
| 第三章 董仲舒的人性论 | 第56-64页 |
| ·董仲舒论人性 | 第57-60页 |
| ·以心之功能及阴阳言人性 | 第57-59页 |
| ·以继天而言人成善 | 第59-60页 |
| ·人性待教而善 | 第60-64页 |
| 第四章 董仲舒宗教思想的修养论 | 第64-79页 |
| ·修养的宗教性 | 第64-74页 |
| ·以义正我 | 第65-66页 |
| ·以仁安人 | 第66-70页 |
| ·爱气以养身 | 第70-74页 |
| ·天人合一视域下人与圣人的关系 | 第74-79页 |
| 第五章 董仲舒的名教思想 | 第79-87页 |
| ·董仲舒论名 | 第79-80页 |
| ·名的运用 | 第80-82页 |
| ·名的教化作用 | 第80-81页 |
| ·循名责实 | 第81-82页 |
| ·名在执贽中的运用 | 第82页 |
| ·三纲五常的宗教伦理理念 | 第82-87页 |
| 第六章 董仲舒的祭祀观 | 第87-95页 |
| ·郊祭 | 第87-90页 |
| ·郊天渊源略考 | 第87-88页 |
| ·郊天的至上性 | 第88-90页 |
| ·四祭 | 第90-91页 |
| ·董仲舒的鬼神观 | 第91-95页 |
| ·鬼神有无问题 | 第91-92页 |
| ·人神交感 | 第92-95页 |
| 结语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8页 |
| 致谢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