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6页 |
| 绪论 | 第6-10页 |
| 第一章 :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渊源 | 第10-19页 |
| ·“趣味”范畴的西方美学渊源 | 第11-15页 |
| ·休谟思想中的“趣味”问题 | 第11-12页 |
| ·康德美学中的“趣味”问题 | 第12-13页 |
| ·柏格森美学思想中的“趣味”问题 | 第13-15页 |
| ·梁启超“趣味”范畴的中国美学渊源 | 第15-19页 |
| ·“趣”与中国古典美学 | 第15-16页 |
| ·“味”与中国古典美学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梁启超“趣味”范畴的审美内涵 | 第19-31页 |
| ·“趣味”的审美本质 | 第20-23页 |
| ·“趣味”的审美特点 | 第23-27页 |
| ·基于趣味的审美教育与社会改造 | 第27-31页 |
| 第三章 :梁启超“趣味”美学范畴的理论价值 | 第31-39页 |
| ·救国救民的现实时代意义 | 第31-34页 |
| ·救国救民思想向乐活乐生思想的转变 | 第34-35页 |
| ·趣味论的乐生目的通向后现代的前瞻性意义 | 第35-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