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引言 | 第10-15页 |
| 1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现状 | 第10-12页 |
| ·变应性鼻炎以肺脾气虚常见 | 第10-11页 |
| ·针灸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 | 第11页 |
| ·穴位埋线治疗AR的现状 | 第11-12页 |
| 2 西医对变应性鼻炎机制研究的现状 | 第12-13页 |
| 3 穴位埋线治疗AR的机理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4 该领域内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4页 |
| 5 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 实验研究 | 第15-5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5-17页 |
|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 ·实验动物及其来源 | 第15页 |
| ·动物饲养环境及喂养 | 第15页 |
| ·重要试剂及药物 | 第15-16页 |
| ·重要实验仪器 | 第16-17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17-21页 |
| ·造模及分组方法 | 第18页 |
| ·治疗方法 | 第18-21页 |
| ·质量控制 | 第21页 |
| ·大鼠穴位定位 | 第21页 |
| ·治疗操作 | 第21页 |
| ·数据统计 | 第21页 |
| ·实验过程溯源 | 第21页 |
| 3 指标观察 | 第21-24页 |
| ·一般情况观察 | 第21-22页 |
| ·指标检测 | 第22-24页 |
| ·标本收集 | 第22页 |
| ·血清IgE检测 | 第22页 |
| ·大鼠鼻中隔黏膜HE染色 | 第22-23页 |
|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鼻黏膜组织INF-γ、IL-4、IL-17、TGF-β1、P物质的表达情况 | 第23-24页 |
| 4 统计学分析 | 第24页 |
| 5 结果及分析 | 第24-36页 |
| ·大鼠一般资料 | 第24-26页 |
| ·大鼠入组情况 | 第24-25页 |
|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第25-26页 |
| ·症状评分 | 第26-27页 |
| ·治疗结束后SD大鼠鼻黏膜HE染色电镜下观察 | 第27页 |
| ·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模型血清IgE浓度的比较 | 第27-29页 |
| ·治疗结束后各组AR大鼠模型鼻黏膜P物质(SP)平均光密度的比较 | 第29-30页 |
| ·治疗结束后各组AR大鼠模型鼻黏膜IL-4平均光密度的比较 | 第30-32页 |
| ·治疗结束后各组AR大鼠模型鼻黏膜IFN-γ平均光密度的比较 | 第32-33页 |
| ·治疗结束后各组AR大鼠模型鼻黏膜IL-17平均光密度的比较 | 第33-34页 |
| ·治疗结束后各组AR大鼠模型鼻黏膜TGF-β1平均光密度的比较 | 第34-36页 |
| 6 讨论 | 第36-55页 |
| ·动物模型 | 第36-39页 |
| ·关于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36页 |
| ·致敏原的选择 | 第36-37页 |
| ·以卵白蛋白为变应原制作AR大鼠模型的方法选择 | 第37-39页 |
| ·穴位组合的制定 | 第39-45页 |
| ·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 | 第39-42页 |
| ·鼻与经络的关系 | 第42-43页 |
| ·所选穴位的特点 | 第43-44页 |
| ·SD大鼠穴位特点 | 第44页 |
| ·穴位埋线对穴位的特殊要求 | 第44-45页 |
| ·埋线法的选择 | 第45页 |
| ·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病理变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SP的影响 | 第46-47页 |
| ·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免疫指标的影响 | 第47-53页 |
| ·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gE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鼻黏膜Th1/Th2平衡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穴位埋线对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鼻黏膜Treg/Th17平衡的影响 | 第49-53页 |
| ·穴位埋线对AR大鼠的安全性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6-58页 |
| 1. 关于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56页 |
| 2. 关于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56页 |
| 3. 关于实验发现的探讨 | 第56-57页 |
| 4. 关于实验分组的问题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 附图 | 第68-74页 |
| 综述 | 第7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