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 ·概述 | 第10-12页 |
| ·锌的性质及用途 | 第10页 |
| ·氧化锌矿石的分类 | 第10页 |
| ·主要的氧化锌矿物及其性质 | 第10-11页 |
| ·世界锌矿资源的分布情况 | 第11页 |
| ·锌的用途 | 第11-12页 |
| ·菱锌矿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浮选行为 | 第12页 |
| ·菱锌矿的基本性质 | 第12页 |
| ·菱锌矿的基本浮选行为 | 第12页 |
| ·氧化锌矿浮选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17页 |
| ·脂肪酸(脂肪酸盐)法 | 第13页 |
| ·硫化-黄药法 | 第13-14页 |
| ·硫化-胺法 | 第14-16页 |
| ·其他浮选方法 | 第16-17页 |
| ·石英的浮选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石英的结构及可浮性 | 第17-18页 |
| ·石英的浮选和抑制研究 | 第18-19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9-21页 |
| ·论文的来源和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试验样品、药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 ·矿样制备及性质 | 第21页 |
| ·药剂 | 第21-22页 |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 ·单矿物浮选试验 | 第22-23页 |
| ·X衍射分析 | 第23页 |
| ·Zeta电位测试 | 第23页 |
| ·ICP光谱仪元素分析 | 第23-24页 |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菱锌矿与石英的浮选行为研究 | 第25-37页 |
| ·菱锌矿与石英的基本浮选行为 | 第25-27页 |
| ·pH调整剂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捕收剂用量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影响矿物基本浮选行为的因素分析 | 第27-35页 |
| ·菱锌矿溶解组分 | 第27-29页 |
| ·菱锌矿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的表面电性 | 第29页 |
| ·石英的结构及其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的表面电性 | 第29-31页 |
| ·矿物与捕收剂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 ·捕收剂的溶液平衡 | 第32-34页 |
| ·Na_2CO_3的溶液平衡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及消除 | 第37-81页 |
| ·金属离子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37-51页 |
| ·Ca~(2+)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 ·Zn~(2+)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38-40页 |
| ·Cu~(2+)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 ·Mg~(2+)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Pb~(2+)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 ·Fe~(3+)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 ·Fe~(2+)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 ·Al~(3+)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pH值对金属离子作用后的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 ·金属离子含量对菱锌矿和石英可浮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抑制剂对菱锌矿和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51-76页 |
| ·抑制剂对矿物浮选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抑制剂对Ca~(2+)作用后的菱锌矿与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52-55页 |
| ·抑制剂对Zn~(2+)作用后的菱锌矿与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55-58页 |
| ·抑制剂对Cu~(2+)作用后的菱锌矿与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58-61页 |
| ·抑制剂对Mg~(2+)作用后的菱锌矿与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61-64页 |
| ·抑制剂对Pb~(2+)作用后的菱锌矿与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64-67页 |
| ·抑制剂对Fe~(3+)作用后的菱锌矿与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67-70页 |
| ·抑制剂对Fe~(2+)作用后的菱锌矿与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70-73页 |
| ·抑制剂对Al~(3+)作用后的菱锌矿与石英浮选的影响 | 第73-76页 |
| ·酒石酸对Zn~(2+)、Cu~(2+)作用后的矿物浮选的影响 | 第76-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五章 油酸钠浮选体系中矿物的活化与抑制机理研究 | 第81-104页 |
| ·金属离子对矿物的活化机理 | 第81-96页 |
| ·金属离子的存在形式与矿物活化浮选的关系 | 第81-87页 |
| ·金属离子吸附对矿物表面电性的影响 | 第87-95页 |
| ·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 | 第95-96页 |
| ·六偏磷酸钠对矿物的抑制机理 | 第96-99页 |
| ·六偏磷酸钠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 第96-97页 |
| ·矿物与六偏磷酸钠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97-98页 |
| ·六偏磷酸钠作用前后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 | 第98-99页 |
| ·水玻璃对矿物的抑制机理 | 第99-101页 |
| ·水玻璃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 第99-100页 |
| ·矿物与水玻璃作用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00-101页 |
| ·酒石酸对矿物的抑制机理 | 第101-10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