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与人的发展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第14-18页 |
·选题缘起 | 第15-16页 |
·问题提出 | 第16-18页 |
·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 第18-21页 |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现实价值 | 第20-21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体育生活方式 | 第21页 |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22-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视野与发展脉络 | 第25-45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启示 | 第25-31页 |
·从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的唯物史观阐发生活方式 | 第25-27页 |
·从社会发展的三阶段历史形态理论论述生活方式 | 第27-31页 |
·当代西方哲学对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启示 | 第31-35页 |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生活方式的反思批判 | 第32-34页 |
·存在主义关于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论反思 | 第34-35页 |
·国内学界对于体育生活方式转型的研究述评 | 第35-43页 |
·中国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转变的研究述评 | 第35-37页 |
·体育生活方式形成及社会影响的研究述评 | 第37-40页 |
·转型期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述评 | 第40-43页 |
·既有研究的局限和本文的突破之处 | 第43-45页 |
第3章 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意蕴和社会功能 | 第45-63页 |
·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意蕴 | 第45-50页 |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主体性 | 第45-48页 |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社会化 | 第48-50页 |
·体育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构 | 第50-55页 |
·体育生活方式的主体 | 第50-52页 |
·体育生活方式的条件 | 第52-55页 |
·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功能 | 第55-61页 |
·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56-58页 |
·体育生活方式与社会良性运行 | 第58-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4章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研究 | 第63-84页 |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在结构和行动之间 | 第63-68页 |
·社会结构转型对市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塑造 | 第64-66页 |
·个体体育实践与市民体育主体意识的形成 | 第66-68页 |
·总体背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 | 第68-76页 |
·“国家”退场与体育回归日常生活 | 第69-73页 |
·“社会”空间扩大与群众体育兴起 | 第73-76页 |
·个体原因: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 第76-82页 |
·个体价值观念的“理性化”和“生活化” | 第76-78页 |
·从“生存伦理”到“生活质量”的转变 | 第78-82页 |
·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研究 | 第84-109页 |
·参与主体:从单一到多元 | 第84-90页 |
·参与主体的年龄状况 | 第85-86页 |
·参与主体的性别状况 | 第86-87页 |
·参与主体的阶层状况 | 第87-88页 |
·参与主体的需求状况 | 第88-90页 |
·参与条件:从硬件到软件 | 第90-97页 |
·体育生活的空间条件 | 第90-92页 |
·体育生活的时间条件 | 第92-93页 |
·体育活动的收入条件 | 第93-94页 |
·体育活动的消费条件 | 第94-97页 |
·参与形式:从动员到自主 | 第97-106页 |
·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 第97-99页 |
·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 | 第99-101页 |
·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 | 第101-104页 |
·体育活动的总体效果 | 第104-106页 |
·小结 | 第106-109页 |
第6章 构建城市新型体育生活方式的方向和路径研究 | 第109-133页 |
·建立“主体-意识-行动”的大众化体育参与格局 | 第109-118页 |
·培育体育参与主体,鼓励大众体育发展 | 第109-113页 |
·增强体育参与意识,营造体育生活氛围 | 第113-115页 |
·促进体育参与行动,形成全民体育热潮 | 第115-118页 |
·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的一体化体育生活格局 | 第118-125页 |
·发展家庭体育,推动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 | 第119-120页 |
·发展学校体育,推动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 | 第120-122页 |
·发展社区体育,推动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 | 第122-125页 |
·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推进格局 | 第125-133页 |
·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推进格局 | 第125-128页 |
·构建“市场决定”的多元推进格局 | 第128-130页 |
·构建“社会支持”的多元推进格局 | 第130-13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基本结论 | 第133-135页 |
·研究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9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