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辞 | 第1-5页 |
论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本文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五节 本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阿拉伯地理学的起源 | 第20-30页 |
第一节 贾希利亚时期的地理认识 | 第20-23页 |
第二节 伊斯兰教时期的地理认识 | 第23-2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阿拉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 第30-42页 |
第一节 阿拉伯地理学的词源 | 第30-31页 |
第二节 阿拉伯地理学的发展 | 第31-35页 |
第三节 促进阿拉伯地理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 第35-4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阿拉伯地理学的分类和重要的地理学家及作品 | 第42-62页 |
第一节 阿拉伯地理学的分类 | 第42-49页 |
第二节 重要的地理学家及其作品 | 第49-60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特点 | 第62-82页 |
第一节 中世纪阿拉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关系 | 第62-63页 |
第二节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 第63-67页 |
第三节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文化基础 | 第67-73页 |
第四节 伊斯兰教对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影响 | 第73-75页 |
第五节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国际性 | 第75-78页 |
第六节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的局限性 | 第78-81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阿拉伯地理文献中的中国形象 | 第82-98页 |
第一节 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出现中国的原因 | 第82-84页 |
第二节 最早关于中国记载的阿拉伯地理文献 | 第84-88页 |
第三节 阿拉伯地理学书籍中的中国形象—以《中国印度见闻录》和《伊本白图泰游记》为例 | 第88-95页 |
第四节 阿拉伯地理文献中的中国形象特点 | 第95-96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对欧洲地理学的影响 | 第98-108页 |
第一节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对欧洲地理学影响的几种观点 | 第98-99页 |
第二节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对欧洲地理学发展的作用 | 第99-104页 |
第三节 中世纪阿拉伯地理学对欧洲地理学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06-108页 |
结语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阿文概述 | 第114-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