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及意义 | 第17-25页 |
·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 第17-20页 |
·儿童的界定 | 第17-18页 |
·思想教育的含义 | 第18页 |
·道德教育的含义 | 第18-19页 |
·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含义 | 第19-20页 |
·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 第20-24页 |
·有利于促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 | 第20-21页 |
·有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第21-22页 |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 第22-23页 |
·有利于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与和谐发展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生活化的必要性 | 第25-36页 |
·我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 第26-32页 |
·我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26-27页 |
·我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我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 第32-34页 |
·它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32-33页 |
·它是保障我国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 | 第33页 |
·它是提高我国儿童整体素质的关键 | 第33-34页 |
·它是弥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不足的重要途径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我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新型实践模式与评价 | 第36-48页 |
·新型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模式—儿童生活体验馆 | 第36-38页 |
·儿童生活体验馆的简介 | 第36-37页 |
·儿童生活体验馆的兴起与发展 | 第37-38页 |
·儿童生活体验馆对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 | 第38-42页 |
·可控性强 | 第38-39页 |
·操作性强 | 第39页 |
·综合性强 | 第39-41页 |
·效果性强 | 第41-42页 |
·儿童生活体验馆对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 第42-44页 |
·重复体验率低加大持续性指导教育难度 | 第42-43页 |
·教育引导工作难以做到全程性和针对性 | 第43页 |
·娱乐化倾向偏重 | 第43-44页 |
·模拟仿真并不等同于真实社会 | 第44页 |
·儿童生活体验馆对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局限性的原因 | 第44-47页 |
·门槛相对略高 | 第44-45页 |
·工作人员的经验不足 | 第45-46页 |
·缺乏对体验馆核心教育价值的理解 | 第46页 |
·缺乏一定的成熟元素和技术创新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利用儿童生活体验馆加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 第48-57页 |
·实现儿童生活体验馆的本土化 | 第48-52页 |
·充分发挥我国宏观调控和社会企业力量的优势 | 第48-50页 |
·学校选择与生活体验馆建立社会实践合作关系 | 第50-51页 |
·家长积极配合体验馆的实践模式 | 第51-52页 |
·加强儿童生活体验馆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 第52-56页 |
·开展以传统道德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 第52-53页 |
·定期对馆内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 第53-54页 |
·树立创新理念同时增加技术含量 | 第54页 |
·优化馆内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