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危不救行为的入罪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见危不救行为的概述 | 第11-18页 |
·见危不救行为的概念 | 第11-16页 |
·见危不救行为的界定 | 第11-14页 |
·见危不救行为与见义勇为 | 第14-16页 |
·见危不救行为的作为义务来源 | 第16-18页 |
第3章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必要性 | 第18-22页 |
·社会现实的需要 | 第18-20页 |
·人们对社会安全感的需求 | 第18-19页 |
·人之为人的社会责任 | 第19页 |
·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 第19-20页 |
·见危不救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20-22页 |
第4章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可行性 | 第22-28页 |
·古代立法和国外立法之经验 | 第22-25页 |
·古代立法经验 | 第22-23页 |
·国外立法之经验 | 第23-25页 |
·见危不救行为的入罪具有刑法上的正当性 | 第25-26页 |
·见危不救行为的入罪并不违反刑法的谦抑性 | 第26-28页 |
第5章 见危不救罪的立法设想及犯罪构成分析 | 第28-35页 |
·见危不救行为的立法设想 | 第28-29页 |
·罪名及罪状 | 第28-29页 |
·法定刑 | 第29页 |
·见危不救罪的犯罪构成分析 | 第29-35页 |
·犯罪客体 | 第30页 |
·犯罪客观方面 | 第30-32页 |
·犯罪主体 | 第32-33页 |
·犯罪主观方面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