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拓理论的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论文提出背景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外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可拓理论及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综述 | 第16-26页 |
·可拓理论综述 | 第16-22页 |
·基元理论 | 第16-19页 |
·可拓集理论 | 第19-20页 |
·可拓逻辑理论 | 第20页 |
·优度评价法 | 第20-22页 |
·土地集约利用相关概念综述 | 第22-23页 |
·土地集约利用 | 第22-23页 |
·土地合理利用 | 第23页 |
·土地集约利用相关理论综述 | 第23-26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3-24页 |
·区位理论 | 第24-25页 |
·地租与地价理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可拓分析 | 第26-36页 |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的可拓问题 | 第26-27页 |
·陕北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相关分析 | 第29页 |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蕴含分析 | 第29-31页 |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共轭分析 | 第31-34页 |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发散分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 第36-46页 |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可拓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 | 第36页 |
·陕北县级土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40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6-38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8-3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陕北县级土地集约利用的等级规定 | 第40-41页 |
·评价指标的经典域、节域及待评物元的确定 | 第41-42页 |
·利用 AHP 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42-44页 |
·建立关联函数 | 第44-45页 |
·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46-63页 |
·黄陵县概况 | 第46-48页 |
·地理位置 | 第46-47页 |
·自然条件 | 第47页 |
·人口与社会经济条件 | 第47页 |
·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 第47-48页 |
·黄陵县土地集约利用可拓评价 | 第48-59页 |
·待评物元、经典域和节域的确定 | 第48-49页 |
·获取评价指标原始值 | 第49-50页 |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50-51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6页 |
·计算关联度 | 第56-58页 |
·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58-59页 |
·黄陵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评价总体分析 | 第59-60页 |
·分项指标分析 | 第60-61页 |
·提高黄陵县土地集约利用策略 | 第61-63页 |
·优化布局,有重点的发展各乡镇 | 第61页 |
·采取内敛整治、外放保育的土地利用模式 | 第61-62页 |
·建立黄陵县土地集约利用考核体系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2页 |
1. 图表目录 | 第69-70页 |
2.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0-71页 |
3. 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