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影响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导论第14-34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第14-17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第17-31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31-34页
第二章 互联网产生和发展开启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代第34-64页
 第一节 大众媒介与政治关系的理论概括第34-44页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众媒介与政治关系的论述第35-38页
  二、 大众媒介对政治的依附性第38-41页
  三、 大众媒介对政治的能动性第41-44页
 第二节 互联网对政治生活的渗透与影响第44-53页
  一、 互联网对政治体制的深远影响第44-46页
  二、 互联网对政府管理的深远影响第46-48页
  三、 互联网对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第48-50页
  四、 互联网能推动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第50-53页
 第三节 互联网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契合第53-64页
  一、 互联网具有推动民主发展的作用第53-55页
  二、 互联网在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实功能第55-61页
  三、 互联网时代打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第61-64页
第三章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创造新条件第64-104页
 第一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先进的技术基础第64-77页
  一、 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弥补了政治生活的某些缺憾第64-68页
  二、 互联网的便捷性特征实现了简便及时的政治传播第68-71页
  三、 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营造了自由平等的政治空间第71-74页
  四、 互联网的互动性特征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政治桥梁第74-77页
 第二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第77-91页
  一、 互联网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第77-81页
  二、 电子商务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81-86页
  三、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活与物质条件第86-91页
 第三节 互联网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营造有利的文化环境第91-104页
  一、 互联网催生网络政治文化第92-94页
  二、 网络政治文化具有新特质第94-97页
  三、 网络政治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第97-104页
第四章 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的新渠道第104-142页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基本形式第104-113页
  一、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第105-108页
  二、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第108-110页
  三、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第110-113页
 第二节 电子政务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第113-131页
  一、 公民知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前提第114-120页
  二、 电子政务是网络时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选择第120-126页
  三、 电子政务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第126-131页
 第三节 电子政务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第131-142页
  一、 电子政务能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利,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条件第131-135页
  二、 电子政务能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为民主政治建设增加动力第135-139页
  三、 电子政务能加强政府与公民联系,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第139-142页
第五章 网络问政:政府问政于民与公民参政的新途径第142-180页
 第一节 网络问政的基本形式第142-149页
  一、 政府部门的网络热线第143-145页
  二、 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意调查第145-147页
  三、 政府网站的政务论坛第147-148页
  四、 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第148-149页
 第二节 网络问政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第149-164页
  一、 公民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第150-154页
  二、 网络问政构建政府与公民双向问政的新格局第154-159页
  三、 网络问政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第159-164页
 第三节 网络问政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第164-180页
  一、 网络问政能提升公民政治参与度,拓展民主实践范围第165-168页
  二、 网络问政能扩展公共话语空间,培育公民社会第168-172页
  三、 网络问政能促进官民直接对话,化解社会矛盾第172-175页
  四、 网络问政能创新政府执政方式,改进公共决策第175-180页
第六章 网络舆情:政府科学行政与公民监督的新形式第180-212页
 第一节 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要载体第180-189页
  一、 电子邮件(Email)第181-182页
  二、 即时通讯(IM)第182-184页
  三、 电子公告板(BBS)第184-185页
  四、 博客(Blog)第185-187页
  五、 微博(Micro Blog)第187-189页
 第二节 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联系第189-202页
  一、 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189-194页
  二、 网络舆情是网络时代促进社会民主监督的新生力量第194-199页
  三、 网络舆情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双向互动第199-202页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影响第202-212页
  一、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加强民主监督效力,防止权力滥用第202-204页
  二、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第204-207页
  三、 利用网络舆情可以鼓舞民心凝聚民力,夯实共产党执政基础第207-212页
第七章 结论第212-218页
 第一节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条件第212-213页
 第二节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双重影响第213-215页
 第三节 民主政治信息化是互联网推动民主政治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第215-218页
参考文献第218-227页
致谢第227-22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228-229页

论文共2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国左翼党研究
下一篇:舆情调查对公共政策的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