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电力系统及其信息安全 | 第10-12页 |
|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 第10-11页 |
| ·电力系统信息安全 | 第11-12页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及其信息安全 | 第12-17页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结构 | 第12-14页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信息安全威胁分析 | 第14页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安全 | 第14-15页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通信信息安全研究 | 第15-17页 |
| ·全文主要内容和安排 | 第17-19页 |
| 第2章 IEC 61850标准及变电站OPNET仿真模型 | 第19-37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架构 | 第19-27页 |
| ·IEC 61850标准简介 | 第19-23页 |
| ·变电站通信的服务模型和服务映射 | 第23-26页 |
| ·报文数据类型 | 第26-27页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仿真 | 第27-29页 |
| ·OPNET的仿真特点 | 第28页 |
| ·OPNET仿真的关键步骤 | 第28-29页 |
| ·IEC 61850标准下的变电站模型搭建 | 第29-35页 |
| ·变电站仿真模型的设备选择 | 第29-31页 |
| ·业务配置 | 第31-34页 |
| ·业务映射 | 第34-35页 |
| ·统计量收集 | 第35页 |
|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3章 以太网下混合加密在变电站通信的信息安全中的研究及仿真 | 第37-53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以太网技术下的变电站通信时延因素分析 | 第37-42页 |
| ·以太网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 ·时延因素的理论分析 | 第38-39页 |
| ·OPNET仿真验证 | 第39-42页 |
| ·DES和RSA混合加密方案 | 第42-47页 |
| ·DES加密算法 | 第42-44页 |
| ·RSA加密算法 | 第44-45页 |
| ·混合加密的应用及特点分析 | 第45-47页 |
| ·混合加密方案的仿真分析 | 第47-51页 |
| ·D2-1型变电站仿真验证 | 第47-50页 |
| ·复杂变电站仿真验证 | 第50-51页 |
| ·仿真结果对比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4章 基于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变电站信息安全评估 | 第53-68页 |
| ·引言 | 第53页 |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变电站信息安全分析 | 第53-60页 |
| ·变电站信息安全的四个目标 | 第53-54页 |
| ·层次分析法应用的特点 | 第54-55页 |
| ·变电站信息安全的层次评估模型 | 第55-56页 |
| ·评估分析 | 第56-60页 |
|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变电站信息安全评估 | 第60-66页 |
| ·灰色综合评价法 | 第61-63页 |
| ·专家评判的等级划分和数据获取 | 第63页 |
| ·评估分析 | 第63-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与的项目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