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古气候学论文

四川螺髻山末次冰期与环境演变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7页
   ·冰川研究目的第10页
   ·冰川研究的社会意义第10-11页
   ·冰川研究的现状第11-13页
   ·选题依据及技术路线第13-16页
     ·选题依据第13-14页
     ·前人工作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15页
     ·论文研究第15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5页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5页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第15-16页
   ·总体研究框架第16-17页
2 研究区自然条件特征第17-25页
   ·区域概述第17-18页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18-21页
     ·组成螺髻山的地层岩石第19-20页
     ·螺髻山形成的地质简史第20-21页
   ·地形第21页
   ·气候条件第21-23页
   ·植被特征第23-25页
3 研究方法及结果第25-33页
   ·ESR 测年的基本原理、方法第25-26页
     ·ESR 测年现状第25页
     ·ESR 测年基本的原理、方法第25-26页
   ·样品的处理与测试第26-29页
     ·样品的采集第27页
     ·实验过程第27-29页
   ·ESR 测年的求算及测年结果第29-33页
     ·积累剂量(TD)求取第29-30页
     ·年剂量(D)的求法第30-31页
     ·测年结果第31-33页
4 冰川发育地貌特征第33-44页
   ·冰川地貌特征及其分布第33-40页
     ·冰川侵蚀地貌第35-39页
     ·冰碛地貌第39-40页
   ·现代理论雪线的计算与各阶段雪线的确定第40-41页
     ·螺髻山现代理论雪线计算第40-41页
     ·螺髻山各阶段雪线的确定第41页
   ·螺髻山末次冰期系列划分第41-42页
   ·螺髻山冰期序列与同纬度临近山地对比第42-44页
5 沉积物分析第44-55页
   ·粒度分析第44-49页
     ·简述第44页
     ·实验方法和计算原理第44-45页
     ·分析结果第45-49页
   ·石英砂表面特征第49-51页
     ·实验过程第49-50页
     ·特征描述第50-51页
   ·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第51-55页
     ·样品数据分析第51-53页
     ·结果讨论第53-55页
6 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第55-58页
   ·概况第55页
   ·末次冰期温度、降水量推算第55-56页
   ·末次冰期气候环境重建第56-58页
7 结论与不足第58-59页
   ·主要结论第58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 电镜照片第63-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年代学约束的白马雪山冰川地貌演化
下一篇:基于修正Z指数的辽西北地区干旱时空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