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叔本华的道德意义上的公道——“自愿的公道” | 第16-22页 |
| 一 “自愿的公道”的前提:善恶 | 第16-18页 |
| 二 “自愿的公道”仅仅是恶的否定 | 第18-20页 |
| 三 “自愿的公道”作为一种美德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叔本华的法律意义上的公道——“一时的公道” | 第22-36页 |
| 一 “一时的公道”即国家中的法律或法律的执行 | 第22页 |
| 二 “一时的公道”的铺垫:非义与正义 | 第22-26页 |
| (一) 非义 | 第22-25页 |
| (二) 正义 | 第25-26页 |
| 三 法律的诞生何以可能 | 第26-31页 |
| (一) 本体论根源:生存意志 | 第26-27页 |
| (二) 人性论依据:利己主义 | 第27-29页 |
| (三) 契机:道德法权的局限性 | 第29-30页 |
| (四) 理性能力的产物 | 第30-31页 |
| 四 法律的目的是什么 | 第31-32页 |
| 五 纯粹法权学说和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 第32-34页 |
| 六 国家的目的和现实是怎样的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叔本华的本体意义上的公道——“永恒的公道” | 第36-42页 |
| 一 “永恒的公道”即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 | 第36页 |
| 二 “永恒的公道”在流行,“世界自身就是世界的法庭” | 第36-37页 |
| 三 如何才能认识“永恒的公道” | 第37-38页 |
| 四 人性中的两个特征有助于认识“永恒的公道” | 第38-42页 |
| (一) 恶有恶报的心理期望 | 第39页 |
| (二) 出于义愤的报复精神 | 第39-42页 |
| 结语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一 叔氏著作 | 第44页 |
| 二 其他著作 | 第44-45页 |
| 三 期刊论文 | 第45-46页 |
| 四 学位论文 | 第46-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