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表永久位移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活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 | 第14-16页 |
| ·地震危险性评价方法 | 第16-17页 |
| ·断层活动对工程的影响 | 第17页 |
| ·地震地表永久位移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19-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地震发生物理过程的剖析 | 第23-38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系统失稳过程描述地震的发生 | 第23-25页 |
| ·体系的平衡 | 第24页 |
| ·总体描述解的唯一性丧失 | 第24页 |
| ·局部描述解的唯一性丧失 | 第24-25页 |
| ·界面材料破坏过程描述地震发生 | 第25-27页 |
| ·界面位移间断条件 | 第25-26页 |
| ·界面本构关系 | 第26-27页 |
| ·构造应力场的研究 | 第27-35页 |
|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 ·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区 | 第29-30页 |
| ·构造应力场与强震活动的关系 | 第30-35页 |
| ·GPS 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基于断层活动特征的地壳运动动力学模拟 | 第38-73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中国大陆及周边动力学环境 | 第38-39页 |
| ·川青地块构造环境与动力学背景 | 第39-41页 |
| ·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 | 第41-44页 |
| ·鲜水河断裂带 | 第41-42页 |
| ·龙门山断裂带 | 第42-43页 |
| ·东昆仑断裂带 | 第43-44页 |
| ·主要断裂上的历史地震统计 | 第44-48页 |
| ·区域历史地震记录 | 第44-46页 |
| ·区域地震震中分布特征 | 第46-48页 |
| ·川青地块运动动力学模拟 | 第48-72页 |
| ·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 ·参数确定 | 第48-51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四章 活动断层的地震发生模型研究 | 第73-91页 |
| ·引言 | 第73页 |
| ·地震发生模型的分类 | 第73-75页 |
| ·泊松随机模式 | 第74页 |
| ·丛集模式 | 第74-75页 |
| ·准周期模式 | 第75页 |
| ·各类地震发生模型的适宜性分析 | 第75页 |
| ·断层地震发生模型的选择 | 第75-77页 |
|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特征地震模型 | 第77-90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78-80页 |
| ·几何分段特征 | 第80-81页 |
| ·地震活动性的分析 | 第81-88页 |
| ·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特征地震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五章 近断层场地地震地表永久位移估计 | 第91-105页 |
| ·引言 | 第91页 |
| ·方法介绍 | 第91-98页 |
| ·永久位移概率评估方法 | 第92-94页 |
| ·应用特征地震模型的永久位移概率估计 | 第94-95页 |
| ·设定地震的确定 | 第95-96页 |
| ·断层模型参数 | 第96-97页 |
| ·永久位移衰减模型 | 第97-98页 |
| ·适宜性分析 | 第98-100页 |
| ·算例分析 | 第100-104页 |
| ·设定地震的确定 | 第100-101页 |
| ·断层基础信息 | 第101页 |
| ·计算模型的参数确定及计算结果 | 第101-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六章 远离断层场地地震地表永久位移估计 | 第105-114页 |
| ·引言 | 第105页 |
| ·方法介绍 | 第105-108页 |
| ·实例计算 | 第108-109页 |
| ·设定地震 | 第108页 |
| ·有限震源模型参数 | 第108-109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09-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114-116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4-115页 |
|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4页 |
| 致谢 | 第124-12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