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经济分权与经济激励的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 ·政治集权与政治晋升激励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框架安排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政府官员行为、中国式分权与官员的激励来源 | 第17-24页 |
| ·政府官员行为 | 第17-19页 |
| ·行为人的双重行为动机: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 | 第17页 |
| ·西方选举制下的政府官员行为 | 第17-18页 |
| ·中国任命制下的政府官员行为 | 第18-19页 |
| ·中国式分权 | 第19-21页 |
| ·分权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 ·中国式分权的特殊性和内涵 | 第20-21页 |
| ·政府官员的激励来源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经济分权与地方官员所获得的经济激励 | 第24-45页 |
| ·改革前的经济分权与地方官员的激励问题 | 第24-27页 |
| ·中央向地方下放经济管理权的尝试 | 第24-25页 |
|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 | 第25-27页 |
| ·小结:计划体制下的分权与激励的不兼容 | 第27页 |
| ·1978-1993年的经济分权与对宫员的过度激励 | 第27-32页 |
| ·1978-1993年的分权改革 | 第27-29页 |
| ·财政方面:财政包干制 | 第29-31页 |
| ·此阶段经济分权的后果与矛盾 | 第31-32页 |
| ·1994年后的“垂直化收权运动”与分税制改革 | 第32-36页 |
| ·垂直化收权运动 | 第32-33页 |
| ·财政方面:分税制改革 | 第33-35页 |
| ·分税制下的官员激励偏向 | 第35-36页 |
| ·关于财政分权的一个实证分析:以预算外资金为例 | 第36-43页 |
| ·模型设定 | 第38-40页 |
| ·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政治集权与地方官员所获得的政治晋升激励 | 第45-57页 |
| ·政治集权与官员激励 | 第45-47页 |
| ·官员任命和考核机制的改革 | 第45-46页 |
| ·官员异地交流制度对官员的激励效果 | 第46-47页 |
| ·对官员的一种强激励机制:晋升锦标赛 | 第47-49页 |
| ·中国式晋升锦标赛模式 | 第47-48页 |
| ·零和博弈下的强激励 | 第48-49页 |
| ·激励衰减问题 | 第49页 |
| ·政治晋升激励下的区域经济的竞争与合作 | 第49-51页 |
| ·地方保护主义与恶性竞争 | 第49-51页 |
| ·区域经济中合作 | 第51页 |
| ·地方官员的效用函数 | 第51-55页 |
| ·分析思路 | 第51-52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52-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7-61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 ·深化财政分权体制改革 | 第58-59页 |
| ·官员考核(激励)体制改革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