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选题的源起 | 第9页 |
| ·方块壮字的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形声方块壮字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第14-16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 2 本文的材料范围及《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2卷)用字的统计分析 | 第17-36页 |
| ·文字材料的范围及数据库的总体情况 | 第17-18页 |
| ·形声方块壮字的挑选范围与标准 | 第18-22页 |
| ·自造字 | 第19-20页 |
| ·借字 | 第20-22页 |
| ·367个形声方块壮字的特点 | 第22-32页 |
| ·形声方块壮字构件的空间位置 | 第22-23页 |
| ·形声方块壮字义符与音符的特点 | 第23-32页 |
| ·形声方块壮字的其它情形 | 第32-36页 |
| ·形声方块壮字字形与汉字字典字形的重合情况 | 第32-35页 |
| ·形声方块壮字笔画繁简的使用情况 | 第35页 |
| ·部分字形属于汉语俗字或汉字古体 | 第35-36页 |
| 3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2卷)中形声方块壮字的造字理据分析 | 第36-45页 |
|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2卷)形声方块壮字的类型 | 第36-41页 |
|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2)卷形声方块壮字的产生途径 | 第41-45页 |
| 4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1-2卷)方块壮字的个案研究 | 第45-68页 |
| ·与汉语同源的方块壮字 | 第45-49页 |
| ·(?)(?) | 第45-46页 |
| ·扲 | 第46-47页 |
| ·存疑 | 第47-49页 |
| ·因书写讹变的方块壮字 | 第49-55页 |
| ·敀 | 第50-51页 |
| ·椋、椄 | 第51页 |
| ·(?) | 第51-52页 |
| ·(?) | 第52页 |
| ·(?) | 第52-53页 |
| ·腂 | 第53页 |
| ·癣 | 第53-54页 |
| ·(?) | 第54页 |
| ·(?) | 第54-55页 |
| ·沿用俗体汉字的方块壮字 | 第55-61页 |
| ·炁 | 第55-56页 |
| ·斈 | 第56页 |
| ·(?) | 第56页 |
| ·(?) | 第56-57页 |
| ·呌 | 第57页 |
| ·盃 | 第57页 |
| ·迯 | 第57-58页 |
| ·(?) | 第58页 |
| ·迊 | 第58页 |
| ·(?) | 第58-59页 |
| ·夛 | 第59页 |
| ·羙 | 第59页 |
| ·関 | 第59页 |
| ·庅 | 第59-60页 |
| ·(?) | 第60页 |
| ·竜 | 第60页 |
| ·熋 | 第60-61页 |
| ·徃 | 第61页 |
| ·(?) | 第61页 |
| ·(?) | 第61页 |
| ·疑似形声字 | 第61-68页 |
| ·唓 | 第62-63页 |
| ·锉 | 第63页 |
| ·(?) | 第63页 |
| ·(?) | 第63-64页 |
| ·杚 | 第64-65页 |
| ·(?) | 第65-66页 |
| ·(?)、(?) | 第66-68页 |
| 5 结语 | 第68-70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7 附录 | 第74-125页 |
| 总表:367个形声方块壮字 | 第74-89页 |
| 附表一:义符用整字充当的形声方块壮字 | 第89-91页 |
| 附表二:义符类化的形声方块壮字 | 第91-105页 |
| 附表三:59个沿用或保留繁体痕迹的形声方块壮字 | 第105-108页 |
| 附表四:音符与义符平面组合的形声方块壮字 | 第108-119页 |
| 附表五:音符与义符嵌套组合的形声方块壮字 | 第119-121页 |
| 附表六:音符与义符零组合的形声方块壮字 | 第121-124页 |
| 附表七:自造字作为音符后与义符组合的形声方块壮字 | 第124-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