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动机 | 第14-21页 |
第一节 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 第14-17页 |
一、 盈余管理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 盈余管理的基础理论 | 第15-17页 |
第二节 盈余管理的动机分析 | 第17-19页 |
一、 报酬契约动机 | 第17-18页 |
二、 债务契约动机 | 第18页 |
三、 资本市场动机 | 第18-19页 |
四、 政治成本动机 | 第19页 |
第三节 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特殊性 | 第19-21页 |
一、 资产类别的不同 | 第19-20页 |
二、 可调节的应计利润项目不同 | 第20页 |
三、 盈余管理的工具不同 | 第20页 |
四、 盈余管理的会计方法不同 | 第20页 |
五、 受监管当局监管的程度不同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第一节 应计利润分离法 | 第21-24页 |
一、 应计利润分离法的理论基础 | 第21页 |
二、 应计利润分离模型 | 第21-24页 |
三、 应计利润分离法评述 | 第24页 |
第二节 特定应计项目法 | 第24-25页 |
一、 特定应计项目法模型 | 第24-25页 |
二、 特定应计项目法评述 | 第25页 |
第三节 盈余分布法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 第27-45页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存在的实证分析 | 第27-33页 |
一、 研究方法选择 | 第27页 |
二、 研究假设 | 第27-29页 |
三、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四、 描述性统计 | 第30页 |
五、 盈余分布法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 第33-45页 |
一、 研究变量的选择 | 第33-35页 |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第35页 |
三、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造 | 第35-38页 |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8-45页 |
第四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一、 盈余分布法实证分析的结论 | 第45页 |
二、 总体应计利润法的结论 | 第45-46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46-48页 |
一、 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的自律机制 | 第46页 |
二、 提高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 第46-47页 |
三、 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业绩评价体系 | 第47页 |
四、 改进银行会计准则、加大盈利质量审计 | 第47页 |
五、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加强相关培训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