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的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方法 | 第15-19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三、 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一般理论 | 第19-30页 |
第一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度设计 | 第20-27页 |
一、 通货膨胀目标的设定 | 第21-23页 |
二、 通货膨胀目标制下中央银行应该参考哪些变量 | 第23-24页 |
三、 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操作目标与工具 | 第24-26页 |
四、 通货膨胀预测 | 第26页 |
五、 沟通问题、透明度以及责任性 | 第26-27页 |
第三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模型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经验 | 第30-39页 |
第一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先行者——德国 | 第30-34页 |
一、 德国“特殊”的货币目标制 | 第30-33页 |
二、 德国的货币目标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33页 |
三、 德国的经验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实践代表——智利 | 第34-36页 |
一、 智利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34-35页 |
二、 智利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突出特征 | 第35页 |
三、 智利的经验 | 第35-36页 |
第三节 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美联储 | 第36-39页 |
一、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隐含的通货膨胀目标制 | 第36-37页 |
二、 美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特征 | 第37-38页 |
三、 美联储的经验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挑战和调整的趋势 | 第39-63页 |
第一节 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 | 第39-41页 |
一、 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 | 第40页 |
二、 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挑战 | 第41-51页 |
一、 问题之一: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最终目标(物价和产出)之间的相关性下降 | 第42-49页 |
二、 问题之二: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下降 | 第49-51页 |
三、 问题之三: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不足 | 第51页 |
第三节 汇率目标制不适用于当前的中国 | 第51-53页 |
第四节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与我国的现实 | 第53-63页 |
一、 一个成功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所具备的前提 | 第53-56页 |
二、 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框架的运行状况 | 第56-61页 |
三、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我国通货膨胀容忍度与目标区间设定尝试 | 第63-69页 |
第一节 国际通用的通货膨胀目标的设定依据 | 第63-65页 |
第二节 中国是否有必要将通货膨胀容忍度提升至4%或5% | 第65-69页 |
一、 关于赞成提升我国通货膨胀容忍度的观点 | 第65-66页 |
二、 关于反对提升我国通货膨胀容忍度的观点 | 第66-67页 |
三、 我国的通货膨胀目标值(目标区间)应当订立成多少为合适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相关的政策建议:源自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启示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