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

中医何以西医化--以中医教育的转变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前言第10-14页
第一章 中医文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2页
 第一节 中医文化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4-17页
 第二节 中医文化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视角第19-22页
第二章 我国中医教育发展史第22-38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中医教育的发展第22-26页
  (一) 唐代的中医教育第22-23页
  (二) 宋代的中医教育第23-24页
  (三) 元代的中医教育第24页
  (四) 明、清时期的中医教育(清朝初期中期)第24-26页
 第二节 近代中医教育的发展(1840-1949年)第26-32页
  (一) 1840年到民国前的中医教育---中西医汇通(重中轻西)第26-29页
  (二) 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衰落—中医的科学化第29-32页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复兴—中医的现代化第32-34页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医教育---衰落第34-35页
 第五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中医教育---复兴第35-36页
 第六节 1980年后的中医教育---中医的“常规化”第36-38页
第三章 中医西医化的证据---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教育的转变为例第38-55页
 第一节 古代与现代中医课程设置之比较第38-40页
  (一) 古代中医的课程设置第38-39页
  (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的课程设置第39-40页
 第二节 古代与现代中西医开课数、课时数之比较第40-46页
  (一) 古代中医的开课数第41-42页
  (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西医开课数第42-43页
  (三)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课时数及其所占总开课数的比例第43-46页
 第三节 古代与现代中医考试方式之比较第46-48页
  (一) 古代中医的考试方式第46-47页
  (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的考试方式第47-48页
 第四节 古代与现代中医学生入学资格之比较第48-50页
  (一) 古代中医学生的入学资格第48-49页
  (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学生的入学资格第49-50页
 第五节 古代与现代中医职称评定之比较第50-52页
  (一) 古代中医职称的评定方式第50-51页
  (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第51-52页
 第六节 古代与现代中医教育模式之比较第52-55页
  (一) 古代中医的教育模式第52-53页
  (二)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的教育模式第53-55页
第四章 中医何以被西医化——来自西方医学理论的“规训”第55-75页
 第一节 佩尔森“科学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视角下的中医第55-57页
 第二节 巴萨拉“三阶段模型”视野下的中医第57-59页
 第三节 福柯“全景敞视式建筑”中的西医“规训”第59-63页
 第四节 库恩“范式”中的西医“规训”第63-67页
 第五节 布尔迪厄的“科学场”与中医的“医学场”第67-75页
  (一) 布尔迪厄的“学术资本”与中医的“学术资本”第68-70页
  (二) 布尔迪厄的“社会资本”与中医的“社会资源”第70-72页
  (三) 布尔迪厄的“政治资本”与中医的“国家政策”第72-75页
结束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路桥用高性能环氧沥青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IBD中MicroRNA-141靶点调控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