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品格证据概述 | 第12-15页 |
(一) 品格的含义 | 第12-13页 |
1. 品格的含义 | 第12页 |
2. 品格与人格的区别 | 第12-13页 |
(二) 品格证据概论 | 第13-15页 |
1. 品格证据的含义 | 第13-14页 |
2. 品格证据与习惯证据的区别 | 第14-15页 |
二、品格证据规则的确立依据 | 第15-24页 |
(一) 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的相关性理论 | 第16-20页 |
1. 被告人的品格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事实上具有相关性 | 第16-17页 |
2. 被告人的良好品格证据与案件之间具有法律上的相关性 | 第17页 |
3. 被告人的不良品格证据与案件之间不具有法律上的相关性 | 第17-20页 |
(二) 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的可采性理论 | 第20-24页 |
1. 被告人良好品格证据的可采性理论 | 第20-21页 |
2. 被告人不良品格证据的可采性理论 | 第21-24页 |
三、品格证据规则的比较考察 | 第24-29页 |
(一) 英美法系有关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规定 | 第24-25页 |
1. 英国有关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规定 | 第24页 |
2. 美国有关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规定 | 第24-25页 |
(二) 大陆法系有关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规定 | 第25-26页 |
1. 法国有关品格证据方面的规定 | 第25页 |
2. 德国有关品格证据方面的规定 | 第25-26页 |
(三)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有关被告人品格证据规定的成因比较 | 第26-28页 |
1. 诉讼制度的不同 | 第26-27页 |
2. 诉讼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 | 第27页 |
3. 证据评价模式的不同 | 第27-28页 |
(四)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有关品格证据规定对我国的借鉴 | 第28-29页 |
四、我国刑事被告人品格证据的现状与思考 | 第29-35页 |
(一) 我国立法中类似被告人品格证据的规定 | 第29-31页 |
1. 成年被告人类似品格证据的相关规定 | 第29-30页 |
2. 未成年被告人有关品格证据方面的规定 | 第30-31页 |
(二) 我国立法中有关被告人品格证据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31-32页 |
1. 立法上缺乏被告人品格证据的明确规定 | 第31页 |
2. 类似品格证据的适用较为狭窄 | 第31页 |
3. 社会调查报告范围狭窄、可操作性差 | 第31-32页 |
(三) 有关被告人品格证据的司法实践及问题 | 第32-33页 |
(四) 我国品格证据规则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33-35页 |
1. 对正当程序的忽视 | 第33页 |
2. 混合主义的诉讼模式 | 第33页 |
3. 品格证据本身的复杂性 | 第33-35页 |
五、我国刑事诉讼中品格证据规则的构建 | 第35-42页 |
(一) 品格证据规则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1. 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需要 | 第35页 |
2. 程序正义的需要 | 第35-36页 |
3. 有助于实现量刑公正 | 第36页 |
4. 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需要 | 第36-37页 |
5. 证据裁判主义的要求 | 第37页 |
(二) 品格证据规则在我国确立的可行性 | 第37-38页 |
1. 我国类似被告人品格方面证据的相关规定 | 第37页 |
2. 我国审判方式的改革 | 第37-38页 |
(三) 我国品格证据规则确立的具体建构 | 第38-39页 |
1. 确立品格证据规则的一般规定 | 第38页 |
2. 确立一般品格证据规则的例外 | 第38-39页 |
(四) 建立品格证据规则的相关配套机制 | 第39-42页 |
1. 社会调查报告制度 | 第39-40页 |
2.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