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导论 | 第10-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社会主义大爱理论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社会主义大爱理论研究成果概述 | 第12-13页 |
·社会主义大爱理论的主要代表性观点 | 第13-15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6页 |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6-17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基本理论 | 第18-24页 |
·大爱的涵义和特征 | 第18-19页 |
·大爱的涵义 | 第18页 |
·大爱的一般特征 | 第18-19页 |
·大爱精神的涵义和特征 | 第19-20页 |
·大爱精神的一般涵义 | 第19页 |
·大爱精神的一般特征 | 第19-20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涵义和特征 | 第20-24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涵义 | 第20-21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特征 | 第21-24页 |
3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价值的内涵与特征 | 第24-28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价值的内涵 | 第24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价值的特征 | 第24-28页 |
·客观性 | 第24-25页 |
·主体性 | 第25页 |
·相对性 | 第25-28页 |
4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对大学的价值 | 第28-40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体现 | 第28-31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 第28-29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容上有较高的契合度 | 第29-30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具体形式 | 第30-31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旧中国大学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与升华 | 第31-33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旧中国大学爱国精神的体现与升华 | 第31-33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旧中国大学民生精神的体现与升华 | 第33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 | 第33-36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 第34-35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教育是强化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 | 第35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贯穿于大学人文精神实践的全过程 | 第35-36页 |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 第36-40页 |
·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实现大学人自我和谐的需要 | 第36-37页 |
·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实现大学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 第37-38页 |
·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是实现校园环境和谐的需要 | 第38-40页 |
5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对大学人的个体价值 | 第40-44页 |
·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有利于升华大学人的精神境界 | 第40-41页 |
·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有利于塑造大学人的健全人格 | 第41-42页 |
·弘扬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有利于引导大学人的职业行为 | 第42-44页 |
6 社会主义大爱精神在大学的价值实现途径 | 第44-50页 |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大爱理论的研究宣传普及活动 | 第44-46页 |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大爱理论的研究工作 | 第44页 |
·宣传普及社会主义大爱理论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重要作用 | 第44-45页 |
·通过先进典型宣传增强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辐射力 | 第45-46页 |
·构建体现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大学制度 | 第46-48页 |
·构建体现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大学学术制度 | 第46页 |
·构建体现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奖助制度 | 第46-47页 |
·构建体现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 第47-48页 |
·构建体现社会主义大爱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 | 第48页 |
·把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 第48-50页 |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 第48页 |
·把社会主义大爱精神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 | 第48-50页 |
7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5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