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下的地方小剧种--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兴衰史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选题现状的文献梳理 | 第10-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溯流探源四平调 | 第13-23页 |
一、四平调的前身——“苏北花鼓” | 第13-18页 |
(一) 苏北花鼓的历史渊源 | 第13-14页 |
(二) 苏北花鼓的流传范围与班社艺人 | 第14-15页 |
(三) 花鼓声腔艺术与曲目 | 第15-18页 |
二、四平调的形成 | 第18-23页 |
(一) 名称的演变 | 第18-19页 |
(二) 初现雏形 | 第19页 |
(三) 四平调的形成 | 第19-23页 |
第二章 初创与发展(1949-1966) | 第23-47页 |
一、商丘市四平调剧团之由来 | 第23页 |
二、剧团体制 | 第23-27页 |
三、人员与组织 | 第27-34页 |
(一) 剧团人员 | 第27-29页 |
(二) 第一代传人——邹爱琴 | 第29-30页 |
(三) 学员的吸收与培养 | 第30-34页 |
四、经济运作与演出 | 第34-37页 |
(一) 薪金分配 | 第34-35页 |
(二) 演出活动 | 第35-37页 |
五、乐器剧目 | 第37-47页 |
(一) 乐器 | 第37-40页 |
(二) 剧目 | 第40-47页 |
第三章 无奈的沉寂(1966-1978) | 第47-49页 |
一、文革时期的四平调剧团 | 第47页 |
二、经济运作与演出活动 | 第47-49页 |
(一) 薪金分配 | 第47-48页 |
(二) 演出活动 | 第48-49页 |
第四章 昙花一现的辉煌(1978-1988) | 第49-59页 |
一、改革开放带动了剧团的生机 | 第49-50页 |
二、新时期下的体制变革 | 第50-52页 |
三、人员与组织 | 第52-54页 |
(一) 第二代传人——拜金荣 | 第52页 |
(二) 新学员的招募 | 第52-54页 |
四、经济运作与演出活动 | 第54-55页 |
(一) 薪金分配 | 第54页 |
(二) 演出活动 | 第54-55页 |
五、四平调音乐座谈会的贡献 | 第55-56页 |
六、乐器、剧目 | 第56-59页 |
(一) 乐器 | 第56-57页 |
(二) 剧目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再陷沉寂(1988-2002)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复兴与突围(2002-2010) | 第60-70页 |
一、把握机遇、再创辉煌 | 第60-62页 |
二、人员与组织 | 第62-64页 |
(一) 第三代传承人——付梅 | 第62-63页 |
(二) 剧团的演职人员名单 | 第63-64页 |
三、经济运作与演出活动 | 第64-65页 |
四.保护工作的实施 | 第65-68页 |
五、剧目 | 第68-70页 |
结论 商丘四平调剧团的变迁归因及保护措施 | 第70-75页 |
一、变迁归因 | 第70-71页 |
二、保护措施 | 第71-75页 |
(一) 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长期工作机制 | 第71-72页 |
(二) 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提高剧种文化知名度 | 第72-73页 |
(三) 重视人才保护,扩大传承空间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