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第13-33页 |
| 摘要 | 第13页 |
| 1 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 2 基于光谱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原理 | 第14页 |
| 3 基于光谱的作物氮素营养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 ·不同尺度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 第14-16页 |
| ·基于不同方法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 第16-20页 |
| ·基于不同光谱形式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 第20-22页 |
| ·基于不同带宽的作物氮素营养监测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33页 |
|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33-45页 |
| 摘要 | 第33页 |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 ·数据测定 | 第35页 |
| 3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35-43页 |
| ·两波段光谱植被指数的构建 | 第35-36页 |
| ·三波段植被指数的构建 | 第36-38页 |
| ·核心波段适宜带宽的确定 | 第38-39页 |
| ·有植被指数 | 第39-41页 |
| ·红边参数 | 第41-42页 |
| ·监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基于两波段指数的稻麦叶片氮素营养状况估测模型 | 第45-65页 |
| 摘要 | 第45-47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47页 |
| ·试验设计 | 第47页 |
| ·数据测定 | 第47页 |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 ·两波段光谱植被指数与稻麦冠层叶片氮含量的定量关系 | 第47-52页 |
| ·两波段光谱植被指数与稻麦冠层叶片氮积累量的定量关系 | 第52-57页 |
| ·已有植被指数的比较 | 第57-59页 |
| 3 讨论与结论 | 第59-62页 |
| ·不同生育期植被指数类型的选择 | 第59-60页 |
| ·稻麦冠层叶片氮素核心波段的选择 | 第60-61页 |
| ·稻麦冠层叶片氮积累量监测模型的准确性和普适性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ABSTRACT | 第64-65页 |
| 第四章 基于三波段指数的稻麦叶片氮素营养状况估测模型 | 第65-75页 |
| 摘要 | 第65-66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66-67页 |
| ·试验设计 | 第66-67页 |
| ·数据测定 | 第67页 |
| ·数据分析 | 第6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 ·稻麦叶片氮含量的共性三波段指数及其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 ·稻麦叶片氮积累量的共性三波段指数及其模型的建立 | 第68-69页 |
| ·已有植被指数的稻麦叶片氮含量监测 | 第69页 |
| 3 讨论 | 第69-71页 |
| ·核心波段的提取方法 | 第69页 |
| ·氮素核心波段 | 第69-70页 |
| ·三波段和两波段植被指数的比较 | 第70页 |
| ·监测模型的准确性和普适性比较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ABSTRACT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稻麦氮素营养估测的适宜带宽研究 | 第75-89页 |
| 摘要 | 第75-76页 |
| 1 材料方法 | 第76页 |
| ·试验设计 | 第76页 |
| ·数据测定 | 第76页 |
| ·数据分析 | 第7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5页 |
| ·不同带宽下最佳两波段光谱指数与稻麦冠层叶片氮素营养的定量关系 | 第76-82页 |
| ·不同带宽下最佳三波段光谱植被指数与稻麦冠层叶片氮素营养的定量关系 | 第82-84页 |
| ·有的宽波段指数 | 第84-85页 |
| 3 讨论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
| ABSTRACT | 第88-89页 |
| 第六章 基于红边参数的稻麦氮素营养监测研究 | 第89-103页 |
| 摘要 | 第89-9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0页 |
| ·试验设计 | 第90页 |
| ·数据测定 | 第90页 |
| ·数据分析与利用 | 第9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0-98页 |
| ·红边区域稻麦光谱变化模式分析 | 第90-91页 |
| ·基于不同算法的稻麦红边位置分析 | 第91-96页 |
| ·不同红边形状参数的比较 | 第96-98页 |
| 3 讨论和结论 | 第98-100页 |
| ·红边区域稻麦光谱变化特征 | 第98页 |
| ·不同红边位置提取方法比较 | 第98-99页 |
| ·不同红边形状参数的氮素估测能力比较 | 第99-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 ABSTRAC | 第102-103页 |
| 第七章 基于混合编程的高光谱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03-119页 |
| 摘要 | 第103-104页 |
| 1 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 | 第104页 |
| ·VB和MATLAB简介 | 第104页 |
| ·基于COM组件的混合编程 | 第104页 |
| 2 系统的实现 | 第104-107页 |
| ·系统环境 | 第104-105页 |
| ·MATLAB环境设置 | 第105页 |
| ·M文件算法编写 | 第105页 |
| ·COM组件的生成 | 第105-106页 |
| ·在VB中调用COM组件 | 第106-107页 |
| 3 系统功能设计 | 第107-109页 |
| 4 系统实例分析 | 第109-114页 |
| ·光谱预处理的系统实现演示 | 第109-110页 |
| ·光谱参数法的系统实现演示 | 第110-112页 |
| ·化学计量学算法的系统实现演示 | 第112-114页 |
| 5 讨论与小结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 ABSTRACT | 第117-119页 |
|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19-127页 |
| 摘要 | 第119页 |
| 1 讨论 | 第119-121页 |
| ·作物氮素营养的高光谱分析技术 | 第119页 |
| ·作物氮素营养的核心波段 | 第119-120页 |
| ·作物氮素营养的特征光谱参数 | 第120-121页 |
| ·作物氮素营养的适宜带宽 | 第121页 |
| 2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第121页 |
| 3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121-122页 |
| ·增强特征光谱参数的稳定性 | 第122页 |
| ·促进海量高光谱信息的充分利用 | 第122页 |
| ·提高作物氮素光谱监测的机理性 | 第122页 |
| 4 结论 | 第122-124页 |
| ·确定稻麦氮素状况的共性核心波段范围和特征光谱参数 | 第122页 |
| ·构建稻麦氮素营养监测模型 | 第122-123页 |
| ·明确稻麦氮素营养监测核心波段的适宜带宽 | 第123页 |
| ·探明稻麦氮素营养监测的适宜红边参数 | 第123页 |
| ·研发高光谱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 第123-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 附录 | 第127-12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9-131页 |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