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民事执行中参与分配制度的一般理论问题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10-12页 |
一、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法律特征 | 第10-12页 |
第二节 民事执行中参与分配制度的功能 | 第12-13页 |
一、 参与分配制度的功能 | 第12页 |
二、 我国参与分配制度的功能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执行参与分配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辨析 | 第13-16页 |
一、 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制度的关系 | 第13-14页 |
二、 参与分配制度与执行竞合的比较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的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16-25页 |
第一节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的主体 | 第16-17页 |
一、 取得执行依据的他债权人 | 第16页 |
二、 对被执行人财产享有优先权或担保物权的债权人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的条件 | 第17-18页 |
一、 被执行人为同一人,且必须是公民或其他组织 | 第17页 |
二、 存在多数债权人 | 第17页 |
三、 债权人必须已经取得执行依据 | 第17页 |
四、 被执行人的财产须不能清偿所有债权且资不抵债 | 第17-18页 |
五、 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必须是金钱债权 | 第18页 |
六、 申请参与分配应当在执行程序开始以后,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执行完毕前提出 | 第18页 |
七、 参与分配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向执行法院提出 | 第18页 |
第三节 民事执行参与分配的程序 | 第18-20页 |
一、 债权人提出书面申请 | 第18-19页 |
二、 主持参与分配法院的确定 | 第19页 |
三、 审查和处理 | 第19页 |
四、 制作分配方案实施分配 | 第19页 |
五、 对分配方案异议的处理 | 第19-20页 |
六、 分配后剩余债务的处理 | 第20页 |
第四节 民事执行中参与分配制度的原则 | 第20-25页 |
一、 各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原则 | 第20-23页 |
二、 我国民事执行参与分配制度的原则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民事执行中参与分配制度的立法比较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民事执行中参与分配制度的域外适用状况 | 第25-28页 |
一、 优先原则立法例的执行参与分配制度 | 第25-26页 |
二、 平等原则立法例的执行参与分配制度 | 第26-28页 |
三、 折衷原则立法例的执行参与分配制度 | 第28页 |
第二节 国外民事执行中的参与分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8-31页 |
一、 关于执行参与分配的原则问题 | 第28页 |
二、 关于申请参与分配的期限 | 第28-29页 |
三、 关于执行参与分配制度与破产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问题 | 第29页 |
四、 关于重复查封 | 第29页 |
五、 关于公益费用问题 | 第29页 |
六、 关于执行和解问题 | 第29-30页 |
七、 关于参与分配的救济问题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对我国民事执行中参与分配制度的反思 | 第31-37页 |
第一节 关于申请参与分配的前提条件 | 第31-32页 |
一、 前提条件设置模糊 | 第31页 |
二、 “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认定标准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关于法院的通知、公告义务 | 第32页 |
第三节 关于申请参与分配的主体 | 第32-33页 |
一、 债权已到期但尚未起诉的债权人 | 第32-33页 |
二、 债权未至清偿期的债权人 | 第33页 |
第四节 关于参与分配的原则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关于申请参与分配的时间 | 第34-35页 |
一、 关于申请时间的始期 | 第34页 |
二、 关于申请时间的终期 | 第34-35页 |
第六节 关于债务人责任财产的维护与增加 | 第35页 |
第七节 关于参与分配救济制度 | 第35-37页 |
一、 对债务人的救济 | 第35-36页 |
二、 对债权人的救济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民事执行中参与分配制度的建议 | 第37-44页 |
第一节 以优先原则作为我国参与分配原则的改革方向 | 第37-39页 |
一、 优先原则更符合民事财产执行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 第38页 |
二、 优先原则更有利于实现民事财产执行的功能和作用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完善参与分配程序的建议 | 第39-44页 |
一、 采取主观的“不足清偿全部债务”的认定标准 | 第39-40页 |
二、 确立法院通知与公告制度 | 第40页 |
三、 扩大民事执行参与分配的主体范围,增设提存制度 | 第40页 |
四、 在立法上统一分配的时间 | 第40-41页 |
五、 实行虚假无效行为制度和撤销权制度,加大对虚假诉讼的查处与打击力度 | 第41页 |
六、 构建民事执行参与分配的救济制度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