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道德冷漠现象的伦理学探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创新点 | 第11-13页 |
| 2 道德冷漠的表现及其危害 | 第13-20页 |
| ·道德冷漠的类型 | 第13-17页 |
| ·旁观者的冷漠 | 第14-15页 |
| ·受助者的冷漠 | 第15-17页 |
| ·道德冷漠的危害 | 第17-20页 |
| 3 道德冷漠的原因 | 第20-35页 |
| ·社会环境因素 | 第20-29页 |
| ·经济变革的冲击 | 第20-21页 |
| ·道德教育的缺陷 | 第21-23页 |
| ·网络道德的欠缺 | 第23-25页 |
| ·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 | 第25-27页 |
| ·道德评价的偏移 | 第27-28页 |
| ·道德赏罚的不当 | 第28-29页 |
| ·道德主体因素 | 第29-35页 |
| ·同情心、正义感、怜悯心的缺失 | 第30-33页 |
| ·道德责任的失位 | 第33-34页 |
| ·道德的边缘化 | 第34-35页 |
| 4 消除道德冷漠的途径 | 第35-53页 |
| ·提高个体道德水平 | 第35-43页 |
| ·提高道德认知 | 第35-37页 |
| ·培养道德情感 | 第37-38页 |
| ·坚定道德意志 | 第38-40页 |
| ·规范道德行为 | 第40-43页 |
| ·建立良好的道德环境 | 第43-46页 |
| ·重视公德建设 | 第43-45页 |
| ·规范舆论环境 | 第45-46页 |
| ·健全赏罚机制 | 第46-47页 |
| ·落实道德责任 | 第47-49页 |
| ·正确行使道德权利 | 第49-51页 |
| ·坚定德福一致的信仰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