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三、 核心概念 | 第13-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发展历程 | 第17-25页 |
第一节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的源与流 | 第17-21页 |
一、 呈现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1995 年前后) | 第17-18页 |
二、 理论化阶段(1995 年前后—2000 年) | 第18-19页 |
三、 学科初始建构阶段(2000 年—2006 年) | 第19-20页 |
四、 学科深化建构阶段(2006 年至今) | 第20-21页 |
第二节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发展特点与趋势 | 第21-25页 |
一、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发展特点 | 第22-23页 |
二、 中国女性社会学研究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中国女性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 第25-38页 |
第一节 理论成果 | 第25-31页 |
一、 对西方女性主义社会学研究成果的评介 | 第25-26页 |
二、 学科理论框架的建构 | 第26-28页 |
三、 与性别相关的话语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28-30页 |
四、 与性别相关的其他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方法论成果 | 第31-36页 |
一、 对西方女性主义方法论的评介 | 第31-32页 |
二、 本土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探索 | 第32-36页 |
第三节 相关总结与评价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中西女性社会学研究之比较 | 第38-46页 |
第一节 中西女性社会学研究之同 | 第38-42页 |
一、 研究背景的相似性 | 第38-39页 |
二、 多元视角 | 第39-40页 |
三、 主流化趋势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中西女性社会学研究之异 | 第42-44页 |
一、 学科的起源 | 第42页 |
二、 学科话语系统 | 第42-44页 |
第三节 相关总结与评价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发展建议 | 第46-54页 |
第一节 问题与挑战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发展建议 | 第48-54页 |
一、 转换学科建构模式 | 第48-51页 |
二、 反思与建构学科话语系统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