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水生微生物学论文

程海湖可培养淡水真菌多样性及其抗菌、产酶活性评价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7页
 1 淡水真菌概述第11-13页
   ·淡水真菌的定义第11页
   ·淡水真菌的生活环境第11-12页
   ·淡水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12页
   ·污染对淡水真菌的影响第12-13页
 2 国内外淡水真菌研究进展第13-23页
   ·淡水真菌研究概况第13-15页
   ·淡水真菌的主要类群第15-19页
     ·壶菌第15页
     ·水霉第15-16页
     ·子囊菌第16-18页
     ·半知菌第18-19页
   ·淡水真菌的分类研究第19-23页
     ·传统的分类方法第19页
     ·生理生化特征第19-20页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第20-23页
 3 淡水真菌的应用前景第23-25页
   ·酶类第24页
   ·新颖的活性化合物第24-25页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5页
 5 研究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程海湖淡水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第27-36页
 第一节 程海湖淡水真菌的分离鉴定第27-34页
  1 材料第27-29页
   ·样品采集第27-29页
   ·培养基第29页
  2 方法第29-30页
   ·真菌的分离、纯化第29页
   ·真菌的保藏第29-30页
   ·真菌的鉴定第30页
   ·数据处理第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33页
   ·云南程海湖真菌组成第30-31页
   ·程海真菌的种群分布第31-33页
  4 小结第33-34页
 第二节 程海湖淡水真菌的多样性分析第34-36页
  1 材料第34页
   ·菌株来源第34页
  2 方法第34页
   ·多样性分析第34页
   ·相似性分析第3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4页
  4 小结第34-36页
第三章 程海湖淡水真菌活性菌株筛选及评价第36-50页
 第一节 程海湖淡水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第36-44页
  1 材料第36-37页
   ·菌株来源第36页
   ·指示菌第36页
   ·培养基第36-37页
  2 方法第37-38页
   ·淡水真菌发酵粗提物的制备第37页
   ·指示菌的活化第37页
   ·抗菌活性测定第37-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抗菌活性初筛菌株数量分布第38页
   ·抗菌活性菌株的分类鉴定及其种群多样性第38-40页
   ·抗菌活性菌株的评价第40-41页
   ·抗菌活性菌株复筛第41-43页
  4 小结第43-44页
 第二节 程海湖淡水真菌产酶活性筛选第44-50页
  1 材料第44-45页
   ·菌株来源第44页
   ·培养基第44-45页
  2 方法第4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5-48页
   ·淡水真菌产酶菌株活性分布第45页
   ·淡水真菌产酶活性菌株鉴定第45-46页
   ·淡水真菌产酶活性评价第46-48页
  4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高效抗菌活性菌株的研究第50-74页
 第一节 高效抗菌活性菌株的扩大发酵及其抗菌活性第50-54页
  1 材料第50页
   ·菌株来源第50页
   ·指示菌第50页
   ·培养基第50页
  2 方法第50页
   ·淡水真菌粗提物的制备第50页
   ·指示菌的活化第50页
   ·抗菌活性的测定第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54页
   ·活性菌株扩大发酵抗菌实验结果第50-52页
   ·扩大发酵抑菌实验效果第52-54页
  4 小结第54页
 第二节 高效抗菌活性菌株的分类鉴定第54-74页
  1 材料第54-55页
   ·菌株来源第54页
   ·培养基第54页
   ·试剂第54页
   ·仪器第54-55页
  2 方法第55-57页
   ·高效抗菌活性真菌的形态学观察培养第55页
   ·高效抗菌活性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5-56页
   ·rDNA-ITS基因序列的PCR扩增第56页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第56页
   ·rDNA-ITS基因序列分析第56-5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7-73页
   ·高效抗菌活性真菌rDNA-ITS基因PCR扩增第57页
   ·高效抗菌活性淡水真菌系统发育分析第57-61页
   ·代表菌株的分类学地位第61-73页
  4 小结第73-74页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第74-79页
 第一节 讨论第74-77页
  1 程海湖淡水真菌多样性分析第74-75页
  2 程海湖淡水真菌抗菌活性筛选第75-76页
  3 程海湖淡水真菌产酶活性筛选第76-77页
  4 高效抗菌活性菌株的系统学研究第77页
 第二节 展望第77-79页
  1 多样性研究方法第77-78页
  2 菌株产化合物,产酶条件优化第78页
  3 系统发育分析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目录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液相外延制备HgCdTe薄膜晶体的研究
下一篇:西藏毒草茎直黄芪在不同海拔梯度种群的景观遗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