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铭所见宋元以来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 ·论文的总体设计 | 第18-19页 |
| 2 《唐兀公碑》与濮阳西夏族 | 第19-36页 |
| ·研究中原地区西夏遗裔的碑刻史料 | 第19-21页 |
| ·魏郡伯墓碑与唐兀公碑的族属应为西夏党项无疑 | 第21-24页 |
| ·西夏党项遗裔何时进入中原 | 第24-32页 |
| ·从通婚看中原地区民族融合 | 第32-36页 |
| 3 《马祖常墓碑》与信阳回鹘族 | 第36-52页 |
| ·信阳潢川发现的马祖常墓碑 | 第36-37页 |
| ·马祖常族源 | 第37-40页 |
| ·马祖常祖籍为净州路天山县 | 第40-41页 |
| ·从马氏家族看民族融合 | 第41-50页 |
| ·马氏家族在中原的变迁反映出民族融合的历史规律 | 第50-52页 |
| 4 《长葛市维吾尔族(翦氏)碑记》与长葛维吾尔族 | 第52-63页 |
| ·长葛翦氏碑记中的翦氏家族 | 第52-55页 |
| ·翦氏祖先 | 第52-53页 |
| ·湖南翦氏进入内地 | 第53页 |
| ·翦氏家族的为官情况 | 第53-54页 |
| ·长葛翦氏先祖 | 第54-55页 |
| ·姓名变迁与民族融合 | 第55-57页 |
| ·维吾尔族姓名的特点 | 第55-56页 |
| ·汉族的姓名特点 | 第56-57页 |
| ·长葛翦氏碑记中反映姓氏的改变 | 第57-58页 |
| ·从翦氏姓名改变看民族融合 | 第58-60页 |
| ·从翦氏维吾尔反映出的民族政策看明代民族融合 | 第60-63页 |
| 5 《刘氏祖茔记》与渑池维吾尔族 | 第63-73页 |
| ·渑池刘氏家族进入中原蠡测 | 第63-68页 |
| ·关于脱列海牙任“思南宣慰” | 第68页 |
| ·从渑池刘氏祖茔记看民族融合 | 第68-73页 |
| 6 《塔里赤神道碑》与平顶山康里族 | 第73-88页 |
| ·塔里赤神道碑的族源 | 第73-76页 |
| ·塔里赤家族进入中原 | 第76-85页 |
| ·从塔里赤神道碑看民族融合 | 第85-88页 |
| 7 《王氏祠堂碑志》与南阳蒙古族 | 第88-104页 |
| ·南阳砚台蒙古族概述 | 第88-93页 |
| ·南阳晁陂蒙古族始祖 | 第93-95页 |
| ·从王氏祠堂碑志看民族融合 | 第95-104页 |
| 8 《弘治碑》、《正德碑》等四碑与开封犹太人 | 第104-113页 |
| ·研究开封犹太人融合历程的犹太四碑 | 第104-107页 |
| ·犹太教与开封犹太后裔 | 第107-109页 |
| ·开封犹太后裔宗教信仰的淡化与最终放弃 | 第109-113页 |
| 9 碑铭所反映宋元以来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特点 | 第113-118页 |
| 10 结语 | 第118-120页 |
| 附录 | 第120-164页 |
| 附录A | 第120-124页 |
| 附录B | 第124-126页 |
| 附录C | 第126-131页 |
| 附录D | 第131-134页 |
| 附录E | 第134-136页 |
| 附录F | 第136-138页 |
| 附录G | 第138-140页 |
| 附录H | 第140-141页 |
| 附录I | 第141-143页 |
| 附录J | 第143-145页 |
| 附录K | 第145-146页 |
| 附录L | 第146-147页 |
| 附录M | 第147-148页 |
| 附录N | 第148-150页 |
| 附录O | 第150-153页 |
| 附录P | 第153-155页 |
| 附图 | 第155-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4-169页 |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