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1 绪论 | 第14-4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1.1 肿瘤临床治疗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1.2 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第14-21页 |
1.2 介孔硅及铁基纳米载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第21-41页 |
1.2.1 介孔硅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1.2.2 铁基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 第31-41页 |
1.3 传统肿瘤治疗手段的瓶颈 | 第41-42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1.4.1 本文研究思路 | 第42-43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3-44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44-46页 |
2 还原响应性肿瘤靶向中空介孔硅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46-80页 |
2.1 前言 | 第46-4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8-53页 |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48-49页 |
2.2.2 还原响应性肿瘤靶向中空介孔硅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 | 第49-50页 |
2.2.3 还原响应性肿瘤靶向中空介孔硅纳米载药系统在细胞水平的功能检测 | 第50-52页 |
2.2.4 小鼠动物实验及相关治疗指标评估 | 第52-53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78页 |
2.3.1 HMSNs-S-S-Tf@DOX的构建及表征 | 第53-60页 |
2.3.2 HMSNs-S-S-Tf@DOX还原响应性药物释放行为评估 | 第60页 |
2.3.3 还原响应性肿瘤靶向中空介孔硅纳米载药系统在细胞水平的功能检测 | 第60-72页 |
2.3.4 小鼠体内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 第72-77页 |
2.3.5 纳米系统对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吞噬和炎症反应的影响评估 | 第77-78页 |
2.4 小结 | 第78-80页 |
3 pH/交变磁场双响应的磁靶向氧化铁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热化疗联合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80-106页 |
3.1 前言 | 第80-8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1-85页 |
3.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81-82页 |
3.2.2 pH/交变磁场双响应的磁靶向氧化铁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 | 第82-83页 |
3.2.3 pH和热触发的Fe_2O_3@PPy-DOX-PEG的药物释放行为检测 | 第83页 |
3.2.4 pH/交变磁场双响应的磁靶向氧化铁纳米载药系统在细胞水平的功能检测 | 第83-85页 |
3.2.5 小鼠动物实验及相关治疗指标评估 | 第8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5-105页 |
3.3.1 Fe_2O_3@PPy-DOX-PEG的制备与表征 | 第85-94页 |
3.3.2 Fe_2O_3@PPy-DOX-PEG的pH和磁热触发的药物释放行为 | 第94-95页 |
3.3.3 Fe_2O_3@PPy-DOX-PEG纳米载药系统在细胞水平的功能检测 | 第95-101页 |
3.3.4 小鼠体内肿瘤治疗效果评估 | 第101-104页 |
3.3.5 小鼠体内肿瘤磁共振成像 | 第104-105页 |
3.4 小结 | 第105-106页 |
4 还原响应性肿瘤靶向载氧氧化铁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氧敏化的肿瘤化疗效果评价 | 第106-154页 |
4.1 前言 | 第106-10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8-117页 |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108-109页 |
4.2.2 还原响应性载氧氧化铁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 | 第109-112页 |
4.2.3 PHMNPs-S-S-PEG-LA@PFC(O_2)/EP的氧气负载能力和释放量测定 | 第112-113页 |
4.2.4 PHMNPs-S-S-PEG-LA@PFC(O_2)/EP的还原响应性EP释放行为检测 | 第113页 |
4.2.5 含GSH培养基中纳米颗粒聚集行为评估 | 第113页 |
4.2.6 还原响应性载氧氧化铁纳米载药系统在细胞水平的功能评估 | 第113-115页 |
4.2.7 小鼠动物实验及相关治疗指标评估 | 第115-117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7-152页 |
4.3.1 PHMNPs-S-S-PEG-LA@PFC(O_2)/EP的制备和表征 | 第117-130页 |
4.3.2 GSH触发的PHMNPs-S-S-PEG-LA@PFC(O2)/EP聚集和EP释放行为的研究 | 第130-132页 |
4.3.3 还原响应性载氧氧化铁纳米载药系统在细胞水平的功能检测 | 第132-140页 |
4.3.4 PHMNPs-S-S-PEG-LA@PFC(O_2)/EP体内肿瘤MR成像研究 | 第140-142页 |
4.3.5 PHMNPs-S-S-PEG-LA@PFC(O_2)的肿瘤再氧化效果评价 | 第142-146页 |
4.3.6 小鼠体内氧气增强的肿瘤化疗效果评估 | 第146-152页 |
4.4 小结 | 第152-154页 |
5 还原响应性肿瘤靶向普鲁士蓝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饥饿与光热联合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154-198页 |
5.1 前言 | 第154-15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56-163页 |
5.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156-157页 |
5.2.2 中空多孔普鲁士蓝纳米颗粒的合成 | 第157页 |
5.2.3 还原响应性肿瘤靶向中空多孔普鲁士蓝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 | 第157-158页 |
5.2.4 中空多孔普鲁士蓝纳米系统的还原响应性GOx释放行为检测 | 第158页 |
5.2.5 中空多孔普鲁士蓝纳米系统体外氧气生成和消耗能力评估 | 第158页 |
5.2.6 中空多孔普鲁士蓝纳米系统在细胞水平的功能检测 | 第158-161页 |
5.2.7 小鼠动物实验及相关治疗指标评估 | 第161-163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63-197页 |
5.3.1 PHPBNs-S-S-HA-PEG@GO_x的制备和表征 | 第163-171页 |
5.3.2 PHPBNs-S-S-HA-PEG@GO_x还原响应性GO_x释放行为检测 | 第171-172页 |
5.3.3 PHPBNs-S-S-HA-PEG@GO_x葡萄糖消耗和H_2O_2 分解能力评估 | 第172-174页 |
5.3.4 还原响应性肿瘤靶向中空多孔普鲁士蓝纳米载药系统在细胞水平的功能检测 | 第174-185页 |
5.3.5 PHPBNs-S-S-HA-PEG@GO_x生物催化诱导肿瘤饥饿的体内功效评估 | 第185-187页 |
5.3.6 小鼠肿瘤饥饿和低温光热联合治疗的疗效研究 | 第187-197页 |
5.4 小结 | 第197-198页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98-20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98页 |
6.2 展望 | 第198-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20页 |
附录 | 第220-224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220-221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221-222页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22-224页 |
致谢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