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38页 |
·荧光探针 | 第14-15页 |
·荧光探针常见识别机理 | 第15-22页 |
·光致电子转移 | 第16-17页 |
·分子内电荷转移 | 第17-18页 |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18-19页 |
·激基缔/复合物 | 第19-20页 |
·聚集诱导的荧光增强 | 第20页 |
·螯合引起的荧光增强 | 第20-21页 |
·化学反应型探针 | 第21-22页 |
·锌离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浅谈 | 第22-31页 |
·基于PET机理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22-25页 |
·基于ICT机理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25-28页 |
·基于FRET机理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28页 |
·基于Excimer机理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28-29页 |
·基于AIE机理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29-30页 |
·基于CHEF机理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30-31页 |
·氰离子探针研究进展浅谈 | 第31-37页 |
·氰离子亲核进攻碳氮键的碳原子 | 第32-33页 |
·氰离子亲核进攻碳氧键的碳原子 | 第33-34页 |
·氰离子亲核进攻碳碳键的碳原子 | 第34-35页 |
·金属配合物 | 第35-3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37-38页 |
第二章 基于α-取代线性二吡咯及三吡咯的荧光波长可调控锌离子探针 | 第38-65页 |
·引言 | 第38-40页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0-49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0页 |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40页 |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40-43页 |
·合成与表征结果讨论 | 第43-49页 |
·化合物D1~D4的锌离子识别研究 | 第49-63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9页 |
·储备液的配制 | 第49页 |
·肉眼检测锌离子 | 第49-50页 |
·D1~D4的锌离子滴定实验 | 第50-53页 |
·D1~D4的锌离子检测干扰实验 | 第53-56页 |
·D1~D4的锌离子识别机理研究 | 第56-58页 |
·D1~D4作为荧光波长可调控的锌离子探针 | 第58-60页 |
·D1~D4的锌离子检测灵敏度 | 第60-62页 |
·D4在活细胞内的锌离子荧光成像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三章 基于α-单酰化、α,α'-及α,β'-双酰化次甲基二吡咯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65-105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6-83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66-67页 |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67页 |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67-70页 |
·合成与表征结果讨论 | 第70-83页 |
·化合物S1~S3的锌离子识别研究 | 第83-104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83页 |
·储备液的配制 | 第83页 |
·肉眼检测锌离子 | 第83-84页 |
·S1~S3的锌离子滴定实验 | 第84-85页 |
·S1~S3的锌离子检测干扰实验 | 第85-88页 |
·S1~S3的锌离子识别机理研究 | 第88-99页 |
·S1~S3作为波长可调控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99-100页 |
·S1~S3的锌离子检测限 | 第100-102页 |
·S2在含水体系中的锌离子检测 | 第102-103页 |
·S1~S3的锌离子响应时间及pH值影响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四章 基于meso-位羟基取代二吡咯甲烷的锌离子荧光探针 | 第105-129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6-121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06页 |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106页 |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106-109页 |
·合成与表征结果讨论 | 第109-121页 |
·DPMOH1~DPMOH3的锌离子识别研究 | 第121-128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21页 |
·储备液的配制 | 第121-122页 |
·DPMOH1~DPMOH3的锌离子滴定 | 第122-124页 |
·DPMOH1~DPMOH3对锌离子选择性 | 第124-126页 |
·DPMOH1~DPMOH3的锌离子识别机理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五章 基于α-羰基取代次甲基二吡咯的比色型氰离子探针 | 第129-144页 |
·引言 | 第129-130页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30-134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30页 |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130-131页 |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131-132页 |
·合成与表征结果讨论 | 第132-134页 |
·化合物DCN1~DCN3的氰离子识别研究 | 第134-142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34页 |
·储备液的配制 | 第134页 |
·肉眼检测氰离子与氟离子 | 第134-136页 |
·DCN1~DCN3的滴定实验 | 第136-141页 |
·DCN1~DCN3在含水体系中高选择性地检测氰离子 | 第141-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六章 基于2,2'-二吡啶胺与蒽的荧光增强型氰离子探针 | 第144-161页 |
·引言 | 第144-145页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45-147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45页 |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145页 |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145页 |
·ACN3的核磁、质谱及单晶表征 | 第145-147页 |
·化合物ACN1~ACN3的氰离子识别研究 | 第147-160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47页 |
·储备液的配制 | 第147页 |
·化合物ACN1~ACN3的荧光量子产率 | 第147-148页 |
·ACN1~ACN3的铜离子配合物 | 第148-152页 |
·ACN1-Cu~(2+)~ACN3-Cu~(2+)的氰离子滴定 | 第152-154页 |
·ACN1-Cu~(2+)和ACN2-Cu~(2+)的氰离子选择性 | 第154-155页 |
·ACN1-Cu~(2+)和ACN2-Cu~(2+)的氰离子检测限 | 第155-156页 |
·ACN1-Cu~(2+)和ACN2-Cu~(2+)的氰离子识别机理及可逆性 | 第156-158页 |
·ACN1-Cu~(2+)和ACN2-Cu~(2+)的氰离子检测速率及pH影响 | 第158-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第七章 基于结构可控新型异卟啉的具有比较功能的半减法器 | 第161-185页 |
·引言 | 第161-163页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63-171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63页 |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第163页 |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 第163-166页 |
·合成与表征结果讨论 | 第166-171页 |
·异卟啉DPH_(22)的互变异构性质研究 | 第171-175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71页 |
·溶剂引起的变色 | 第171-172页 |
·DPH_(22)的DMSO滴定 | 第172-174页 |
·DPH_(22)和DPH_(40)的单晶结构 | 第174-175页 |
·基于DPH_(22)异构性质的具有比较功能的半减法器 | 第175-184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175页 |
·DPH_(22)对氟离子和氰离子的识别 | 第175-177页 |
·DPH_(22)的质子化 | 第177-178页 |
·多通道调控DPH_(22)的异构 | 第178-180页 |
·构建基于DPH_(22)异构性质的具有比较功能的半减法器 | 第180-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184-185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204页 |
附录Ⅰ | 第204-212页 |
附录Ⅱ | 第212-214页 |
致谢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