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石首麋鹿疫病暴发后的种群动态和发情期群主行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综述 | 第11-23页 |
·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物种重引入 | 第11页 |
·散放麋鹿和自然野化麋鹿 | 第11页 |
·种群及种群动态 | 第11-12页 |
·动物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 | 第12页 |
·麋鹿介绍 | 第12-16页 |
·分类地位 | 第12页 |
·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利用价值 | 第13-14页 |
·历史分布 | 第14-15页 |
·种群兴衰 | 第15页 |
·麋鹿回归 | 第15-16页 |
·麋鹿研究 | 第16-19页 |
·国内研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 | 第19页 |
·种群动态研究 | 第19-20页 |
·群主行为研究 | 第20页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2 研究地点 | 第23-27页 |
·湖北石首麋鹿保护区 | 第23-26页 |
·自然概况 | 第23-24页 |
·动物资源 | 第24-25页 |
·植物资源 | 第25-26页 |
·长江南岸三合垸 | 第26-2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数据采集 | 第27-28页 |
·麋鹿种群数量 | 第27-28页 |
·发情期群主行为 | 第28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31页 |
4 结果 | 第31-37页 |
·麋鹿种群动态 | 第31-32页 |
·种群数量变化 | 第31页 |
·性比 | 第31-32页 |
·麋鹿种群密度 | 第32页 |
·麋鹿群主行为 | 第32-37页 |
·行为频次 | 第32页 |
·时间-行为的频率分布 | 第32-34页 |
·不同生境中麋鹿群主的行为表达 | 第34-37页 |
5 讨论 | 第37-43页 |
·影响石首麋鹿种群动态的因素 | 第37-40页 |
·种群密度制约 | 第37-38页 |
·环境容纳量 | 第38页 |
·人为干扰 | 第38-39页 |
·生境退化和污染 | 第39-40页 |
·疾病感染 | 第40页 |
·自然野化和散放麋鹿群主的行为差异 | 第40-41页 |
·生境类型与麋鹿群主行为的表达 | 第41-42页 |
·芦苇施药、除草和长江汛期对麋鹿群主行为的影响 | 第42-43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3-47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建议 | 第45-47页 |
·改善湿地生境和恢复湿地功能 | 第45页 |
·建立麋鹿迁移扩散廊道 | 第45页 |
·保持麋鹿种群密度和开展基因交流 | 第45-46页 |
·开展自然野化麋鹿危害生态补偿 | 第46页 |
·加强自然野化麋鹿种群监测 | 第46页 |
·加强麋鹿的疾病和疫情监测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