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外部空间构形手法对建筑复合空间设计的启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研究对象的缘起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 第12-15页 |
·复合空间 | 第12-14页 |
·城市外部空间构形手法的归纳与应用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从对城市外部空间的研究角度 | 第16页 |
·从城市与建筑关系研究的角度 | 第16-17页 |
·文献总结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步骤和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城市建筑与复合空间 | 第21-39页 |
·城市空间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理论关系 | 第21-26页 |
·城市的发展——纵向比较城市与建筑空间 | 第21-24页 |
·城市形态学——横向比较城市与建筑空间 | 第24-26页 |
·城市化建筑空间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关系 | 第26-31页 |
·与城市空间同构与重构 | 第26-27页 |
·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建筑形体 | 第27-28页 |
·城市文脉提供城市建筑原型 | 第28-30页 |
·类城市化特征与内外共构 | 第30-31页 |
·多维度复合空间表象分析 | 第31-36页 |
·二维流动空间 | 第31-33页 |
·多维连续空间 | 第33-34页 |
·对复合公共空间范畴界定的理解和把握 | 第34-35页 |
·复合公共空间的双栖性 | 第35-36页 |
·建筑空间中多维复合空间的作用 | 第36-39页 |
·保证空间导向性 | 第36页 |
·促进交流 | 第36-37页 |
·引发设计方法变革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从城市到建筑——空间的演绎 | 第39-54页 |
·空间的符号 | 第39-43页 |
·符号空间的构成 | 第39-40页 |
·两种空间亚原型 | 第40-43页 |
·空间的基本几何组成 | 第43-50页 |
·线状 | 第44-46页 |
·放射 | 第46-48页 |
·网格 | 第48-49页 |
·群聚 | 第49-50页 |
·空间的组合方式 | 第50-54页 |
·空间连接 | 第50-51页 |
·轴线连接 | 第51页 |
·实体连接 | 第51-52页 |
·连锁空间连接 | 第52页 |
·张拉力连接 | 第52-53页 |
·视线延伸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建筑复合空间类城市化的设计方法 | 第54-79页 |
·外部空间与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的互通 | 第54-57页 |
·手法趋势 | 第54-55页 |
·视觉感官 | 第55-57页 |
·多维复合空间城市性的表达 | 第57-69页 |
·尺度 | 第57-58页 |
·街的形式表现 | 第58-62页 |
·线性动线空间的轴线体现 | 第62-64页 |
·广场的表现形式 | 第64-66页 |
·立体感与节点优化 | 第66-67页 |
·距离与材质 | 第67-69页 |
·复合空间的处理原则 | 第69-79页 |
·集合形态与流动 | 第69-71页 |
·开放性与多样性 | 第71-73页 |
·稳定与破碎 | 第73页 |
·整体性与连续性 | 第73-75页 |
·层次与序列交织 | 第75-79页 |
第五章 建筑复合空间类城市化的设计策略 | 第79-96页 |
·原有城市结构的整合 | 第79-81页 |
·外部空间的延续——城市房间 | 第81-85页 |
·城市拟态——建筑中的城市街道 | 第85-94页 |
·从手法的借鉴到形态的演变 | 第85-87页 |
·建筑中城市街道的实现 | 第87-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