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3-18页 |
·社会团体的概念 | 第13-15页 |
·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社会组织的概念 | 第15页 |
·治理及内部治理的概念 | 第15-18页 |
·社会团体内部治理机制的概念 | 第18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学位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学位论文的重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社会团体内部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 第24-38页 |
·会员大会、理事会、执行层和监事会的构成和使命 | 第24-29页 |
·权力机构:会员大会 | 第24-25页 |
·决策机构:理事会 | 第25-27页 |
·执行机构:秘书处 | 第27-28页 |
·监督机构:监事会 | 第28-29页 |
·社会团体内部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政社不分现象严重 | 第29-31页 |
·会员代表、理事、监事的产生方式不规范 | 第31-32页 |
·会员参与社会团体活动的热情降低,作为权力机构基础的会员有名无实 | 第32页 |
·组织机构不完备 | 第32-33页 |
·职责、宗旨不明确 | 第33页 |
·内部治理机制认知模糊 | 第33-34页 |
·社会团体内部治理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解析 | 第34-38页 |
·缺乏民主自治 | 第34页 |
·立法滞后 | 第34-35页 |
·内部监督机制薄弱 | 第35页 |
·缺乏有效的使命激励及绩效考量制度 | 第35-36页 |
·从业人员和支出规模较小,内在动力不足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国外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的启示 | 第38-42页 |
·国外非营利组织的主要治理模式 | 第38-40页 |
·美国模式 | 第38页 |
·日本模式 | 第38-39页 |
·德国模式 | 第39-40页 |
·国外非营利组织治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 第40-42页 |
·建设监事会制度,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 第40页 |
·健全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内部责、权、利平衡机制 | 第40-41页 |
·建立社会团体治理机制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完善社会团体内部治理机制的框架性建议 | 第42-48页 |
·理顺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 | 第42-43页 |
·规范会员代表、理事、监事的产生方式 | 第43页 |
·加强社团的联络、协调、服务职能,提升社团服务会员的方式,扩大社团的会员基础 | 第43-44页 |
·制定《社会团体法》 | 第44-45页 |
·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 | 第45-46页 |
·完善社会团体内部运行机制 | 第46页 |
·实施政府购买项目牵动战略,解决社会团体资金不足困境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