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17页 |
缩略语表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33页 |
1 蜂胶抗真菌作用及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第18-24页 |
·蜂胶的抗真菌作用 | 第19-20页 |
·医学真菌 | 第19页 |
·食品病源真菌 | 第19-20页 |
·作物病源真菌 | 第20页 |
·影响蜂胶抗真菌作用的因素 | 第20-21页 |
·蜂胶来源 | 第20页 |
·蜂胶提取方法 | 第20-21页 |
·蜂胶的抗真菌成分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21-22页 |
·蜂胶中主要的抗真菌成分 | 第21-22页 |
·蜂胶抗菌作用机理 | 第22页 |
·蜂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蜂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蜂胶在肉类制品保鲜中的应用 | 第23页 |
·蜂胶在乳制品保鲜中的应用 | 第23页 |
·蜂胶对禽蛋保鲜效果 | 第23页 |
·蜂胶对水产品保鲜效果 | 第23-24页 |
·蜂胶的安全性评价 | 第24页 |
2 柑橘采后侵染性病害及控制措施 | 第24-31页 |
·柑橘贮藏期间主要的侵染性病害 | 第24-26页 |
·柑橘采后病害控制 | 第26-31页 |
·物理方法 | 第26页 |
·化学方法 | 第26-28页 |
·生物方法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页 |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31页 |
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蜂胶提取物的性质及抑菌活性评价 | 第33-51页 |
第一节 蜂胶的理化性质及成分分析 | 第33-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试验方法 | 第33-35页 |
·蜂胶中总黄酮及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蜂胶中蜂蜡和杂质、乙醇提取物含量的测定 | 第34页 |
·蜂胶中氧化时间的测定 | 第34页 |
·蜂胶中碘值的测定 | 第34-35页 |
·不同溶剂提取对蜂胶黄酮和酚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5页 |
·蜂胶标准溶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不同产地蜂胶的理化性质比较 | 第35-36页 |
·提取溶剂对蜂胶黄酮及酚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乙醇浓度对蜂胶黄酮和酚类物质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页 |
·不同产地蜂胶标准溶液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7-39页 |
3 讨论 | 第39-42页 |
·提取溶剂对蜂胶提取液成分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产地对蜂胶成分的影响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蜂胶提取物对意大利青霉的抑制作用 | 第42-51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2-43页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不同溶剂蜂胶提取物的制备 | 第43页 |
·蜂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评价 | 第43-44页 |
·蜂胶提取物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及毒力回归分析 | 第44页 |
·蜂胶提取物对柑桔青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不同抑菌试验方法对蜂胶抑菌效果评价 | 第44-45页 |
·不同溶剂蜂胶提取液对意大利青霉的抑制作用 | 第45页 |
·PEAE和PEE抑制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生长的浓度效应 | 第45-47页 |
·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47页 |
·PEAE抑菌稳定性分析 | 第47-49页 |
·温度处理对蜂胶提取物抑菌作用稳定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pH对蜂胶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试验方法对蜂胶抑菌效果的影响 | 第49页 |
·蜂胶对意大利青霉的抑菌作用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蜂胶中抑制意大利青霉活性成分的追踪 | 第51-77页 |
第一节 利用生物自显影的方法对PEE抑菌活性部位的追踪 | 第52-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材料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PEE中抑菌活性组分的分离制备 | 第52-53页 |
·蜂胶中抑菌活性组分的高效液相分析 | 第53页 |
·活性组分对意大利青霉的抑菌活性评价 | 第53页 |
·利用生物自显影的方法筛选活性成分 | 第53页 |
·孢子萌发实验 | 第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7页 |
·PEE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53-54页 |
·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抑制意大利青霉的活性比较 | 第54-55页 |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进一步活性追踪 | 第55-56页 |
·活性组分抑制意大利青霉的浓度效应 | 第56-57页 |
·活性组分的HPLC分析 | 第57页 |
3 结论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柱层析分离过程中蜂胶抑菌活性组分的追踪 | 第58-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试验材料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60页 |
·抑菌活性评价 | 第58页 |
·蜂胶抑菌活性组分的制备 | 第58-59页 |
·活性组分的HPLC分析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DPEAE和PEAE对意大利青霉抑菌活性的比较 | 第60页 |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意大利青霉的抑制活性比较 | 第60-61页 |
·聚酰胺柱层析分离组分的活性比较 | 第61-62页 |
·sephadex LH-20柱层析组分的活性比较 | 第62-63页 |
·活性组分LH-2的HPLC分析 | 第63页 |
3 结论 | 第63-65页 |
第三节 活性组分的成分分析及分离、纯化 | 第65-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方法 | 第65-66页 |
·黄酮化合物的颜色反应 | 第65页 |
·活性组分的紫外光谱分析 | 第65-66页 |
·活性组分的LC-MS分析 | 第66页 |
·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66页 |
·分离样品的纯度检测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5页 |
·活性组分的成分分析 | 第66-73页 |
·黄酮体的颜色反应 | 第66-67页 |
·黄酮体的紫外光谱检测结果 | 第67-68页 |
·活性组分的液质分析 | 第68-73页 |
·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纯度检测 | 第73-74页 |
·三种蜂胶黄酮的抑菌活性比较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活性组分的成分分析 | 第75页 |
·蜂胶中抑制意大利青霉的活性成分 | 第75-77页 |
第四章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的抑制作用 | 第77-99页 |
第一节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的抑制作用及稳定性研究 | 第77-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试验材料 | 第78页 |
·试验方法 | 第78-80页 |
·松属素的制备 | 第78-79页 |
·松属素处理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生长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孢子萌发试验 | 第80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的毒力回归分析 | 第80页 |
·温度对蜂胶黄酮抑菌作用的稳定性研究 | 第80页 |
·pH值对蜂胶提取物抑菌作用的稳定性研究 | 第8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80-83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生长量的影响 | 第80-81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抑制作用的浓度效应 | 第81-82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82页 |
·温度对松属素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pH值对松属素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83页 |
3 讨论 | 第83-85页 |
·松属素抑菌的分子基础 | 第83-84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的抑菌特性分析 | 第84-85页 |
第二节 松属素抑制意大利青霉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85-9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材料 | 第85页 |
·方法 | 第85-88页 |
·孢子萌发过程显微结构的观察 | 第85-86页 |
·菌丝体培养过程中结构观察 | 第86页 |
·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细胞壁降解酶及物质含量测定 | 第86-87页 |
·菌丝体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87页 |
·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过程中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87页 |
·意大利青霉菌丝体培养过程中呼吸强度的测定 | 第87-88页 |
·意大利青霉菌丝体中ATP、ADP、AMP含量及能荷值的测定 | 第8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8-96页 |
·松属素处理对意大利青霉细胞结构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88-92页 |
·松属素对孢子萌发过程中显微结构的影响 | 第88-89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结构的影响 | 第89-90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 第90-92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92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可溶性蛋白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92-93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93-96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93-95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中ATP、ADP、AMP含量及能荷水平的影响 | 第95-96页 |
3 讨论 | 第96-99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96-97页 |
·松属素对意大利青霉菌丝体生理代谢的影响 | 第97-99页 |
第五章 蜂胶提取物对柑桔保鲜效果及机理研究 | 第99-112页 |
第一节 蜂胶提取物对柑橘的保鲜效果评价 | 第99-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试验材料 | 第99页 |
·试验方法 | 第99-100页 |
·蜂胶提取物(PEAE)的制备 | 第99-100页 |
·蜂胶提取物对人工接种柑橘的防病效果 | 第100页 |
·蜂胶提取物对自然发病柑橘的防病效果 | 第100页 |
·柑橘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100-101页 |
·色度测定 | 第100页 |
·总酸含量的测定 | 第100页 |
·VC含量测定 | 第100-101页 |
·可溶性固形物(SSC)测定 | 第101页 |
·柑橘果实食用品质的测定 | 第10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3页 |
·蜂胶提取物对人工接种柑橘的防病效果 | 第101页 |
·蜂胶提取物对贮藏过程柑桔腐烂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蜂胶提取物对柑橘品质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讨论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蜂胶提取物处理对柑橘诱导抗病性的影响 | 第105-11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材料 | 第106页 |
·方法 | 第106-107页 |
·蜂胶提取物处理对柑橘抗病性表达的诱导时间测定 | 第106页 |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第106-10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0页 |
·蜂胶提取物对柑橘抗病性表达的诱导时间 | 第107-108页 |
·蜂胶提取物处理对挑战接种柑橘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蜂胶提取物处理对接种柑橘诱导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3 讨论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2页 |
2 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附图 | 第128-131页 |